李菁烨

摘 要: 本文提出将学生读解智慧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的观点,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挖掘其教学价值,充分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有机联系,协调统一,以期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得到共同提高发展。

关键词: 读解智慧 教学资源 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目睹之怪现状

新课程进行到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已无可非议,也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体现了这一思想吗?通常情况下,教师们在课堂设计时都会安排诸如整体感知、具体研习、讨论探究、拓展练习等丰富的环节,以此“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际上,这些看似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完全出于学生自主角度的少之又少。一方面,某些教师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某些教师的课堂,学生的发言表达只是配合教师的引导,大多沦为教师展现自身能力的一种表演形式,这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只成了一句口号。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盛装知识的容器,更不能把学生作为教学表演的道具。学生才是阅读文本的第一读者,而教学是在这之后的,认清这一点,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解读,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明确地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本文所说的学生读解智慧指的是学生阅读后的初步理解、疑点问题、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教师应该真正深入研究学情,并将其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发挥学生读解智慧的教学价值

1.课前预设:据初读体验调整教学落脚点。

了解起点,最佳发展。学生在面对一篇全新的阅读文本时,是带着已有的常识理解、生活体验的,由此产生了对文本个体的阅读初感和情感体悟,这就是我们了解学情时需要把握的学生起点。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对教育心理学有过精辟的总结:“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幺,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强化“起点意识”,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才能正确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以期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准备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教材中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课文时,我借助一系列参考书籍,结合专题“底层的光芒”,针对小说三要素,首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知识目标:明确人物描写的手法。

能力目标: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以善良体察善良。

教学重点: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在预习学案中关于“老王是一个?摇 ?摇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都能填写出“善良”、“老实”这样的关键词,而且“老王身上人格光芒的细节有哪些?”,学生能很好地进行概括分析,这说明凭借读解智慧,大家已经对人物性格特点有了很好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以分析人物为主要教学内容,就只会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此时,学案中另一个问题的回答引起我的注意,“你对‘文化大革命有?摇 ?摇的感觉”,这里不少学生都是空白。经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缺乏一定的认识。把握学生的大体情况,我立即对教学设计做了一定的修改:

知识目标: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养成关注作品时代背景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从时代和人的关系中解读人物。

这堂课,我结合杨绛先生《干校六记》中的第一篇《下放记别》,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老王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再次解读,通过所记之事,不仅仅看到他的善良,更发现他心灵的纯净:不管时代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2.课堂设计:由阅读质疑生成教学突破口。

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某些语文教师会抱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配合,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酝酿的高度热情,都被学生的沉默无语打击得烟消云散,于是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的独角戏。

心理学上认为,当我们思想集中于当前工作时,在大脑皮层上就形成了一个兴奋中心,每一个兴奋中心都引起周围区域的抑制,我们便停止一切无关活动,专心于工作。我们的注意越集中在一个对象上,对其他对象就越模糊。但是,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保持在皮层的一个部位上,而是不断从一个区域转到另一个区域①。这就启示我们,教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保证学生专注于课堂的关键。而且,必须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学生的关注焦点,才能保证学生整堂课都维持在一个高度注意的氛围中。无疑,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也考验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堂应变的能力。

中学生对于鲁迅的文章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教材中就有一篇鲁迅杂文《拿来主义》,虽然此文论述较为生动形象,但学生大多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想到了一位学生在现代社会“拿来主义”中的举例,就对大家说:“相信很多同学都喜欢看《名侦探柯南》、《海贼王》这些动画片吧,那幺,我国近期自创的动画大片《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家觉得怎幺样呢?”这时,整个班级热闹起来,如何面对大量涌入的日本动漫呢?大家发表意见,我顺势请他们找找自己的看法和文中哪类相似,这些态度可取吗?大家迅速找到了不敢面对、全盘否定、全盘肯定三种错误态度。依旧联系日本动漫,我请大家为中国的动画产业出出主意,这次,一些学生主动在文章中找到了相关解决方法,比如要拿来、要区分、要辨别、要创新,等等。就这样,整个课堂因为许多人喜欢的动画片、一个学生的简单举例而盘活了,课前对文章一些语句的疑惑也得到了解决。

3.课后反思:将读后评价转化教学聚宝盆。

发现闪光,教学相长。课堂的结束,不代表阅读的结束,学生对文本会重新进行认识,产生一系列新的理解,这些认识中可能有一些尚且流于表面,稍显片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它们却不折不扣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同时,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感悟、个性的解读,体现着一星一点的火花,而它们就是学生智慧的结晶。这些阶段性成果,可以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要及时有效地将它们转化为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继续学习的宝贵财富,实现资源优势,发挥资源价值。

学完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我请同学们模仿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给贝尔曼也写一段话,说出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课前准备阶段,我写了一段话,作为示例,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你落魄的身躯隐藏着高尚的灵魂,你暴躁的性格隐藏着细腻的心思,在生命的最后,你不畏严寒,用心灵画出了令万千名画黯然失色的杰作。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一个女孩脆弱的生命。你的生命,必将像常春藤叶一样常青!

在一个班上完这堂课后,我看到了不少同学精彩的语段,都令我眼前一亮,他们写出了自己的感悟,我在其中挑了几段,和学生一起稍作修改,成了下一个班的示例,因为他们的语言比我更富有表现力:

风雨交加,你用生命划开一个闪耀的弧度;藤叶飘摇,你用善良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冷寂相伴,你用无悔点燃一个全新的生命。是你,散落的画笔;是你,风雨的洗礼;是你,辉煌的陨落,挽救了那片虚弱的枯叶。尽管你已远去,但你诠释的生命依旧绽放,绽放着人性最崇高的光辉!

这段话不仅在另一个班展示,而且被我用在了之后的仿句练习中。可见,教师对学生反馈信息的运用,将促进课堂教学。当然,这不仅仅体现在对某个教学环节的简单调整上,更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预设教学内容——接收反馈信息——重设教学内容。所以,将学生的阅读评价转变为教学资源的做法不仅可以在另一个班上实施,而且可以在下一轮教学中实施,教学相长,应该贯彻于整个教师教学生涯中。

三、结语

“如果否认‘教受制于学,就会陷入教师中心主义的泥潭,导致注入式教学。反之,如果否认‘学受导于教,则会犯儿童中心主义的错误,导致‘牧羊式教学”②。因此,在将学生读解智慧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当教师不仅把注意力停留在文本研究中,而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迸发的智慧亮点时;当学生在教师面前不再是一群信息接收者,而是一群具有理性认识和感性体悟的独立思想者时,我们就会体会到:“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是看作教学的对象,同时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做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③

注释:

①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68.

②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

③张文军,李淑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韩雪屏,王相文,王松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秋玲,张华杰.语文教学内容的四种形态[J].语文建设,2012(7).

[3]莫立刚.语文教学“兴奋点”与“探究点”的营造和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