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敏

摘 要: 在每一种特定文化群体进化发展的同时,都会创造出兼具自身群体属性与文化属性的鬼神,以特殊的崇拜形式,并且形成特定的祭祀活动。每一种民族群体文化背后都兼具共性与特性的鬼神文化,而共处于亚洲地区的中国与泰国两国的鬼神文化也不例外。本文从鬼神文化的主要特点方面概括中泰两国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鬼神文化 中国 泰国 文化异同

中泰两国都有鬼神文化,是各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文化积淀。由于中泰两国的生产实践不尽相同,两国的鬼神文化也不尽相同。文章分析中泰两国鬼神文化的异同,希望对两国民族文化建设与交流有所裨益。

一、中泰鬼神文化的相同点

(一)万事万物兼有灵,鬼神无处不在。

“万物有灵”这种想法,是原始人民在自身具备灵魂的前提下采用“拟人化”方法推及与自身相关的万事万物上的一种想象活动。在他们看来,一切不为自身所控的自然社会现象,其背后都有神灵的操控。在中泰两国鬼神体系中都存在类似于山神、水神、雷神、太阳神、土地神等自然之神和类似于灶神、财神、酒神、家鬼等的民间俗神。例如雷神,这是原始居民在看到电闪雷鸣之景时感到十分恐惧,认为这是所谓的神灵在作怪,而人们只能通过祭祀祈祷与神灵交流进而获得神灵的庇护,免收雷电之灾。土地神,在中泰两国鬼神文化中,都代表着“祈福、保平安和保收成”之意,正是人们对所处的土地的崇拜,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除此之外,在村庄或小镇上,也会陈设一些鬼神像,在村民每次有婚丧嫁娶、乔迁动土、天灾人祸、生辰死亡等活动的时候,都会祭拜相关的鬼神,以祈求庇护与保佑。

(二)鬼神崇拜生活化与社会化——占卜与征兆。

征兆,实际上是指占卜的结果,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算命,但其范围与内涵较之更广。中泰两国人民,都有算命的倾向,试图通过各种征兆来预测祸福吉凶,这就是两国鬼神崇拜生活化与社会化的具体体现。中泰两国人民往往重视黄道吉日的选择,换新衣要选日子、婚丧嫁娶要选日子、乔迁新居更要选日子,小到日常琐事,大到礼仪活动,都要选择所谓的黄道吉日,否则就会不吉利。除此之外,还体现在取名、看相、解梦、数字忌讳、动物行为征兆上。这些所谓的占卜与征兆,其实是当地人民基于鬼神之上的一种臆想与猜想,只是让神圣的鬼神赋予种种征兆以神圣性,这对于算命者与祈福消灾的百姓才存在一定“意义性”与“理据性”。

(三)历史名人和神话英雄宗教化与鬼神化。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着名人士、王侯将相、文官武官等都被宗教化与鬼神化,如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的老子,同被奉为门神的秦叔宝和尉迟恭,同被封为冥界主宰阎王的寇准、范仲淹和包拯等;而在泰国,一些历史神话的英雄人物也被膜拜为神,比如北大年府的林姑娘、乌达蜡迪府人民的皮猜达哈君主、猜也蓬府人民心中的勒君王、如呵叻府的女英雄雅默、拉玛五世王、郑信王等。这些名人与英雄的宗教化与鬼神化,一方面说明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人民对他们的崇拜与信仰,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崇拜与信仰才导致人物本身的虚拟化与神化,最终保存流传下来成为世人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支撑。

二、中泰鬼神文化的不同点

(一)宗教性——两国鬼神文化的不同宗教文化背景。

中泰两国鬼神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中国以道佛两教为主,泰国则以佛教为主、以印度婆罗门教为辅,但总的而言,泰国鬼神文化的宗教性较之中国更加浓厚,这与佛教长期作为泰国第一大宗教并深入影响人民社会日常生活这一事实密切相关。

中国完善的鬼神体系是由完善的道教与佛教的宗教体系所决定的,上九重天有完善的道教神仙体系,下十八层地狱也有佛道两教的鬼神,西方极乐世界更有佛教诸佛众神,我们不难从整个鬼神文化体系看出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对于中国鬼神文化的影响。例如道教的“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和佛教的“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这些神佛都是中国传统鬼神体系中受世人广为崇拜祭祀的对象,由这些神佛所引出的祭祀、朝拜、祷告、祈福、修行等社会民间习俗都是中国传统鬼神文化宗教性的体现。

泰国鬼神崇拜文化主要是以佛教与婆罗门教为宗教文化背景,在此背景下,鬼神文化更具系统性与普遍性。远古时代泰国人民是不把鬼与神加以区分的,只有佛教传入泰国后,才逐渐区别开来并且系统化,泰国人把鬼神主要分为三类,即住在天上的天鬼、恶鬼之间的半神半鬼和最低一级的恶鬼;而自从两大宗教先后传入泰国之后,天上改称为天堂或天宫,天鬼改称为天神,如佛陀、各大罗汉、苏利耶太阳神、湿婆神等。这些天神按照宗教鬼神体系与等级各司其职,掌管人间的一切,最高天神被称为披耶天神或披耶因陀罗,现今则称为因陀罗。泰国鬼神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明显都受到两大宗教的影响。除此之外,鬼神祭祀祈福的咒语与两大宗教也有密切的关系,咒语多是来源于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经》和各大佛经,且都是梵语或是巴利语写成,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到泰国鬼神崇拜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性。

(二)神秘性——泰国鬼神文化中的“招魂”与“养古曼”。

神秘性应该是鬼神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但就鬼神崇拜文化而言,中国历史上更倾向于习俗化与社会化,逐渐成为众人生活中的“平常要素”,而泰国鬼神文化则更倾向于神秘性和不为人知性,其中最能体现的文化习俗是“招魂”和“养古曼”。

泰国的“招魂”,主要是指病痛之时巫师进行招魂仪式将恶鬼从身体里驱走,让自身的魂魄回归本体,这样“鬼出魂回”才能使人身体康复。因为泰国人认为,人是由身体与灵魂组成的,魂魄一旦离开身体,厄运来袭,人就会产生生理疾病或是精神错乱,甚至死亡。“招魂”便是他们的解决办法。表现之二,就是“养古曼”,即“养小鬼”,一种盛行于东南亚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特殊神秘信仰。“古曼”(Kuman Thong),也被称为“金童子”或“佛童子”,是夭折小孩无家可归而流荡在外的灵魂,经过高僧或法师的加持,使其灵魂入住在做好的牌或塑像之中,供信善人士请回家供养,从而给他们安身之地。供养人细心照料可以让小鬼帮其完成他力所能及的心愿。实际上,就是一种控制鬼魂为自身实现愿望的方法,这一民间习俗普遍存在于泰国家庭中,为泰国鬼神文化添上了神秘的一笔。

(三)中泰两国不同风格的鬼节——清冷与热闹

鬼节,是鬼神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个节日,集中反映了民间流传的鬼神信仰,但中泰两国却过着两种不同风格的鬼节:中国鬼节更具严肃性与孝教性,而泰国鬼节更倾向于狂欢性与热闹性。

具体来说,中国鬼节,又称为“中元节”,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开始阎罗王会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被禁锢在地狱遭受苦难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在人间获得短暂的游荡,享受人间的血食,在历代中国人眼里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既不嫁娶,又不搬家,还避免水边游戏和夜晚出门。除此之外,中元节还是我们捧雏菊、烧纸钱、祭先人和寄哀思的日子,因此中国的鬼节的氛围更像是严肃性与孝教性笼罩下的“一片清冷”。而泰国的鬼节,主要是于每年六月中旬在黎府举行,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希望来年稻米丰收。此节日是为了纪念受人尊敬的泰国王子Vessaandorn,相传他是佛祖化身,为泰国人民尽心尽力服务,深得人心,当他将要返回天国时人民感动伤心而以此节日纪念他。泰国的鬼节不但没有半点惊悚,反而还洋溢着一份欢乐与热闹。游行途中,“众鬼”不但向周围围观人群扮鬼脸,而且在摇滚乐的伴奏下狂歌热舞,在游行结束后还会选出“最佳鬼神”。因此泰国鬼节更像是一场热闹的狂欢节。

三、结语

鬼神文化,是一种从古至今逐渐形成发展而体系化的民间社会习俗,虽说具有原始性与自发性,但实实在在存在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不同的文化形式给予我们生活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探讨中国两国鬼神文化的异同之后,我们能够较清晰地意识到两国鬼神文化所导致的民间社会习俗的差异,这对于我们跨国文化交流与交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虽谈的是鬼与神,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背后的宗教与习俗、文化特性与民族心态,这背后的一切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隋垠哲.鬼神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3]刘伟.鬼神文化特征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4(8):13.

[4]李延凌.泰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5]陈晖,熊韬,聂雯.泰国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6]徐赣丽.东盟民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龚斌.鬼神奇境[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0171059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