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

摘 要: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个体差异大,总体水平较低,学习英语兴趣不浓厚。本文以高职汽车专业为例,探讨了基于专业应用和素质培养创造性使用教材导入汽车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使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专业应用 素质培养 文化导入

文化是—种社会现象,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在高职汽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专业应用和素质培养导入中外汽车文化,在学生生源多样化、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的现状下,可以提高高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反之亦然,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中外汽车文化可以促进专业学习,有利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面对不同消费市场创新不同的设计理念,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销售技巧和提供差异化服务。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学校生源不一,有普招生、单招生和中职对口生,在生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较低分数都能上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总体较低,个体参差不齐。同样一本教材,有的学生认为很难,有的学生却觉得简单,教学难以顾及所有人。此外,一些英语教师对学生感兴趣能学以致用的专业知识先天不足,只好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词汇、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等,使学生异化为听课机器,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基于专业应用和素质培养导入专业文化的主要途径

面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形势,英语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坚持语言基础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基于专业应用和素质培养重点输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专业文化,使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专业人文知识面,又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必要性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大同小异,主要有“希望英语”、“新职业英语”、“捷进英语”和“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等。根据笔者调查,82%的英语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缺乏跨文化知识,至于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则有91%的教师认为不足。对此,有专家和学者建议发挥英语教师擅长语言、专业教师精通专业的优势,共同编撰适合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一定难度,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专业众多,英语教师有限,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发展,对此热情不高,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有53个专业,英语专职教师只有10名,因此不可能共同编撰适合每个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只能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跨文化知识,特别是基于专业应用和素质培养重点导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跨文化知识。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现有教材在基于专业应用和素质培养方面普遍缺乏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关于如何使用教材,美国夏威夷大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系的理查兹教授认为,“我把课本看作原始资料而不是教材,我认为他们的作用在于促进而不是限制教学。但是,为了能够作为创造性教学的来源,教师需要培养评估和改编出版材料的技能”[1]。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幺,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对此,英国着名语言教育专家格兰特在专着《充分使用教材》里指出,如果教师认为一本教材不合适,那幺有四种选择,即省略、补充、改编和更换[2]。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学方式──“补充”

在省略、补充、改编和更换教材中,“补充”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重要途径。“补充”是指补充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化材料。除了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通过补充与所学课文相关的英语文化,特别是基于专业应用和素质培养重点导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就可变课堂为“文化岛屿”,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真实的英语专业文化,达到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以汽车专业为例,目前我校该专业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为“希望英语”,该教材主题分明,每一单元均有一主题,包括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由于课本更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对相关主题文化的介绍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可以“补充”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专业文化。下面分别就每一单元主题如何导入汽车文化展开论述:

1.历史主题

如果所学单元主题为历史或课本内容涉及历史,就可从中外汽车发展史导入汽车文化,譬如可以介绍汽车100多年的发展史:从国际上看,汽车从问世时期代表地位和财富,发展到进入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时代后平民化,从此平民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也融入汽车当中,为汽车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3];从国内看,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是1901年袁世凯花费重金购进一辆第二代奔驰小汽车送给慈禧的祝寿礼物,之所以将小汽车(car)译名为“轿车”,因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看,“轿子”是达官贵人乘坐的,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以至于到了改革开放前,私家车是不允许在中国存在的。在此背景之下,尽管中国当时也能生产轿车(红旗牌和上海牌),但都是为方便高级领导工作而生产的领导专车[4]。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才开始逐渐重新萌芽,但是由于起步晚,中国汽车真正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还很难拥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介绍完中外汽车发展史,可进一步将主题引向深入,说明中外汽车文化如何在汽车商标上体现地位和身份,例如西方文化为了对有权力、地位的人表示尊敬,通常在其姓名前加上爵位、职位或其他身份名,反映在汽车文化上,便出现了以爵位、职位和其他身份命名的汽车商标,如凯迪拉克公司有“元首”,克莱斯勒公司有“君主”、“男爵”,日产公司有“总统”、“公爵”之车名。

2.政治主题

由于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外在汽车品牌命名上迥然不同,为此在学习涉及政治的单元或课文时,可导入政治对汽车文化的影响。例如,从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辆小轿车诞生于1958年,当时一汽以法国一台经济型小车为原型,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小轿车,取名东风金龙。同年,“红旗”也试制成功,这辆以克莱斯勒C69为原型车打造的国产小轿车,充满了中国特色,也显示着身份和政治地位,如红旗标志、富有特点的尾灯、修长的车体、流畅庄重的外表、黑色的油漆等。在汽车品牌命名上,由于深受政治因素影响,红旗轿车的品牌命名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同样,中国的汽车品牌东风、解放、跃进等也反映了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即便一些以地名命名的汽车品牌如北京、长城、黄河等,也不无政治色彩的含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汽车品牌的命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猎豹、城市猎人和旗舰等。对比之下,由于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外汽车品牌大多以人名、地名和动物名等命名,如以人名命名的有林肯、奔驰、福特、克莱斯勒和保时捷等,以地名命名的有桑塔纳(美国加州一座常刮旋风的山谷)、道奇(美国堪萨斯州一小镇名)和切诺基(印第安人一部落之名)等,以动物名命名的有雷鸟、美洲虎、蓝鸟、云雀和雷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