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媛媛

摘    要: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虽然少年成名,才华横溢,留下了不少精妙绝伦的名篇佳作,被人们赞为“初唐四杰”,但他们的命运却都悲惨非常,最终只能在无限绝望和不甘中草草结束一生。他们的青春年华中充溢着许多异于常人的特质,这些特质既有相似之处,亦有其独特风韵。

关键词: 初唐四杰    青春特质    异同

在浩瀚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作为初唐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四颗明星,用他们杰出的才华一洗六朝绮靡文风,为唐诗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他们年少成名,意气激昂,踌躇满志,然而入仕后又多遭磨难,郁郁不得志,可谓命途多舛。与旁人相比,他们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包含着诸多可贵的青春特质。

一、共同特质

初唐四杰是唐朝历史上的四颗宝珠,他们有着坎坷的仕途轨迹,诗名远扬却难逃悲惨的命运。在他们短暂悲苦的一生中,王杨卢骆四位英才沿着生命弯曲的脉络,显示出诸多相似的青春特质。

(一)少有才名,头角峥嵘。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少年时期即有美誉。《旧唐书》曾说:“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①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新唐书》中也提到:“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②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就“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③。这样一位大儒,堪称当时学问方面的绝对权威,但是王勃不仅没有盲目追随他的想法,反而还大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书中的错漏之处,这不仅能显示出他的才华横溢,更能表现出他的坚定与真性情。

杨炯与王勃同年出生,关于他幼年时期的诗文似乎并无较多记载,但他的才华亦不可小觑。《旧唐书》上这样写道:“炯幼聪敏博学,善属文。神童举,拜校书郎,为弘文馆学士。”唐朝童子科的年龄限于十岁以下,杨炯小小年纪就已经获得了童子科及第,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神童。即使放在现代,以他的才智,也一定会成为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令人艳羡。

卢照邻出身名门望族,自小家人便给予他良好的教育。对自己早年的经历,他在《释疾文·粤若》中这样写道:“余幼服此殊惠兮,遂阅礼而闻诗。”卢照邻十多岁时,就拜入着名学者曹宪、王义方的门下学习《苍》、《雅》以及经史知识。少年时期得名师悉心教导,再加上自身刻苦钻研,终于练就了他的一身才气。对自己的才华,卢照邻从来都十分自信,认为自己“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④。及至他弱冠求仕,被授为邓王府典签,邓王李元裕称他是“寡人之相如也”,更印证了他的文采飞扬、才气横绝。

至于骆宾王,少年时更是诗名远扬。他“七岁能属文,目为神童”⑤,这里的“文”,指的就是他七岁时所作的《咏鹅》。该诗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又活泼有趣,一经作成便闻名遐迩,从此骆宾王便获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直到今日,这首简短的小诗仍然家喻户晓,是孩童唐诗启蒙的必读经典。在此之后不久,他就“从师负笈,私默识于书林”⑥,去往齐鲁求学问道。卓越的天赋加上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得骆宾王的才学很快就传遍四海,“九流百氏,颇总缉其异端;万卷五车,亦研精其奥旨”⑦,飞黄腾达似乎指日可待。

(二)渴望入仕,豪情万丈。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初唐四杰研习儒家经典,才华横溢,都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博取生前身后名。在未曾踏足官场之前,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宏伟抱负。王勃在《滕王阁序》抒发豪情;“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杨炯待制弘文馆多年,写下《青苔赋》和《幽兰赋》表明其入仕无门的苦闷,更有一组边塞诗表达自己建立功名的强烈愿望,其中最着名的便是《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与杨炯一样,也对作战沙场充满昂扬志气。他写“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字字句句皆是他的豪情壮志,热血男儿的形象跃然纸上。骆宾王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的开头描述了自己上京赶考时的意气风发,然而名落孙山后的失意愤怒促成他写下了《途中有怀》,这首诗更能展现出他内心对于仕途通达的极大渴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怀才不遇的悲愤郁闷。

(三)恃才傲物,仕途失意。

少年英才,崭露头角后便已万丈光芒,受到世人瞩目和吹捧,因此他们四人均有些恃才傲物。这股傲气时时萦绕在他们青春勃发的身躯周围,成为他们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

《唐摭言》记载:唐高宗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在南昌参加了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所设宴席。阎老此次设宴,假意让众人为滕王阁作序,实则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然而王勃作为一个青年晚辈,竟丝毫没有推让之意,接过纸笔一挥而就。阎都督非常不高兴,拂衣而起。虽然后来《滕王阁序》惊艳众人,但这场宴会的确背离了阎老的初衷,抢尽了他女婿的风头。他后来未冠而仕,本应是大有作为的年纪,却因一纸檄鸡文获罪被遣,又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草草终结仕途,甚至连累家人,想来也与他这种肆意放纵的性格有关系。

杨炯的倨傲好古在《唐才子传》中亦有记载。“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高宗晚期,随着武后政治野心的逐渐扩张,许多外戚和奸佞小人进入庙堂,官员尸位素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杨炯看之生厌,往往于言语上多加讽刺,以“麒麟楦”为喻,精妙有趣,生动形象。这既能表现出他的才学不凡,又着实凸显出他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马茂元在《论骆宾王及其在“四杰”中的地位》赞叹他的高洁品格就很是恰当:“他怀才自负,充满着时代热情和功名事业的意念,但却不苟安余庸俗的官僚生活,或者是俯首帖耳地做个统治阶级倡优同蓄的御用文人。”⑧然而朝中奸臣当道,杨炯又一直不愿阿谀奉承,不被重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他整整在弘文馆待制了十六年,年近三十才被补授校书郎,说不失意也是虚妄。

卢照邻一向自比为鸾凤,他在《释疾文·粤若》称赞自己“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腹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简直就是谪仙一般的存在,遂轻视他人,孤芳自赏,“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⑨。性气过于高傲,自然为世所不容,结果“智者不我邀,愚者余不顾”,落得一个茕茕独立的境地,这也是造成他壮志难酬的内在原因。等到后来得了重疾卧床不起,他对仕途彻底地失去了希望,心中儒家兼济天下的道义也就慢慢转向了黄老之学,直至他自沉颍水飘然离去。

骆宾王曾经踌躇满志参加科举,结果却名落孙山。在《途中有怀》他写道:“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认为自己满腹才华,是别人有眼无珠,不识泰山。后来骆宾王成为道王李元庆的府属,元庆让他“自叙其能”。这本是好意,大概是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骆宾王,希望他能像毛遂一样展示其才华和能力,提拔任用他之意。然而骆宾王却在《自叙状》中说:“而修誉察能,听言观行。舍真筌而择士,沿虚谈以取才。将恐有其语而无其人,得其实而丧其实。故曰:知人不易,人不易知。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已之长,言身之善,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不识人之好意也就罢了,居然还予以讽刺,如此狷介狂傲,岂非自断前程?

(四)诗文革新,继往开来。

在初唐四杰扬名之前,活跃于文坛的是唐太宗所喜爱的宫体诗代表人物上官仪。他的诗辞藻华丽,绮错婉媚,时人称为“上官体”,效仿者颇多,齐梁浮艳诗风大有复原之象,宫廷中弥漫着一股绮丽雕琢之气。初唐四杰于此时横空出世,为唐诗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他们将诗的主题范围扩大,使得诗歌不再局限于宫廷这一四方天地,无谓地做些风花雪月的美梦,而是贴近百姓,转向现实,不仅描绘市井生活,更延伸至边塞苦寒。诗的类型就此日趋多样化,除了边塞诗外,还有咏物诗、咏史诗、山水诗、送别诗等,诗风清新刚健,一洗朝中俗气。他们四人在内容风格与题材的创新发展,为唐诗日后的繁荣气象埋下了伏笔。

另外,他们也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诗在此之前已有出现,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闻一多曾经说过:“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杨才正式定型。”⑩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四杰各自的诗作中,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亦在四分之一以上,格式之严格与篇数之多,都可奠定五律的基础。”{11}他们四人中,王勃、杨炯以五律见长,相比之下,卢照邻和骆宾王则更擅长七言古诗,比较着名的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他们四人在唐诗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其成就,杜甫予以了极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不同特质

王勃应是四人中性格最为浪漫的,他的诗词往往是情到浓时随意而发,鲜少看到刻意雕琢的痕迹。“他的诗歌就是这种性气与才华的结晶。他做诗不像骆宾王那样经过深思熟虑,也不像杨炯那样注重程式,而是心之所至,即凝结成诗。”{12}因此他的诗词题材多样,情感丰富。仕途不顺后王勃很快便能够调整心态,选择退居江湖,这与他骨子里的浪漫气质是分不开的。在《江曲孤凫赋》中他称自己“迫之则隐,训之则前,去就无失,沉浮自然”,颇有几分乐观旷达意味。至于他写的诸多送别诗,更能表现出他的浪漫与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境界阔大,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虽无离别时的种种留恋不舍,却更显情真意切。

与其他三人相比,杨炯的青年时期就显得较为沉静。他的前半生一直都在追求仕途的成功,早年待制弘文馆后,几乎未曾再主动交友四处游历。这期间他大多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即使如此他也只是通过《青苔赋》、《幽兰赋》、《从军行》等诗赋展现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此外他也常常受人嘱托写些游宴序文、碑铭行状,而不像其他三人一样高傲地睥睨一切,激烈地讽刺权贵。因此总的来说,他的一生较之王、卢、骆三人而言更为平顺。骆祥发在《初唐四杰研究》中评价杨炯“一生都在宫廷诗的圈子里挣扎”,认为他的诗词文赋“空泛赞美与真切抒情并存,歌功颂德与明怀述志交织,虚应故事与呕心力作混杂”,可以说是十分中肯的。

卢照邻的一生都是在怨恨和悲伤中度过的。在青年时期,他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总是悲叹自己怀才不遇,胸中抑制着一股愤然不平之气。诗随心发,笔抒胸臆,因此他的诗往往也被这样的情绪所笼罩。“容色朝朝落,思君君不知。”(《芳树》)“徘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相如琴台》)纵然初唐四杰都是仕途不顺之人,但卢照邻对于自己的这种命运更多的是悲愤地接受,无法放下心中的执念,长期处于一种忧伤绝望的状态,连诗都是苦涩的滋味。

骆宾王则是四人中最具有侠义心肠的一位诗人。《畴昔篇》的开头他就对早年的自己做出了如下总结:“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可见他对自己的脾气秉性有着清醒的认知。这“侠义”不仅表现在他对于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渴望以及不愿趋附权贵的气节,更表现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勇敢和坚决。在他听闻好友卢照邻竟然抛下妻子郭氏,任由郭氏带着孩子自生自灭后,他愤怒非常,提笔就写下了长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虽然他并不知事情真相,误会了卢照邻,但为郭氏打抱不平而丝毫不顾及好友情面,此举足见他的侠义风范,感情浓烈,发自肺腑。这种侠义在他的生命后期逐渐转移,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他不满武则天谋夺李唐社稷自立为帝,参加了以徐敬业为首的扬州起事,不顾个人安危,写下了着名的《讨武氏檄文》,表现了他强烈的爱憎感情,令人倾佩。

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用来形容初唐四杰再恰当不过。虽然他们四人的一生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短暂,但在他们的青春年华中,既有纵横的才气,自信的傲气,高昂的士气,又有失意的怨气,不屈的骨气,革新的勇气。在他们入世后,一股清新之风就此吹入大唐文坛,为日后的繁荣鼎盛奠定了极好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注释:

①旧唐书·王勃传.

②新唐书·王勃本传.

③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④释疾文·粤若.

⑤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附录)

⑥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启.

⑦谌东飚.初唐四杰集[M].岳麓书社,2001:58.

⑧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1:431.

⑨卢照邻.赠益府群官.

⑩闻一多.古诗神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28.

{1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236.

{12}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06.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3]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4]闻一多.古诗神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5]陈于全.杨炯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骆祥发.骆宾王诗文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