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蓉 刘玉升

摘 要: 随着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化高速发展及国际贸易形势不断变化,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态势,给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形势 就业能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资源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能否从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发展模式,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高职高专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科层次毕业生是社会劳动力的基础部分,需要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及问题

随着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化高速发展及国际贸易形势不断变化,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态势,给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带来一定的影响。

1.毕业生总人数不断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就业不再是以往“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而是转向遵循“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指导思想。从2001年开始,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就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820万人,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4万人。毕业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逐渐增加,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化。

2.高职院校毕业生定位不准带来的就业问题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据数据显示,江苏省2017届专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1.69%,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3.69%,民办高职高专为60.96%,专业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对口就业岗位比较难找。目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希望找到专业对口度、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都符合期望的工作,实际上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不匹配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导致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又招聘不到毕业生,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供需关系失调。

3.学历层次带来的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毕业生就业中,越来越受到欢迎的是研究生等高学历,本科生尚能基本保持供求平衡,而专科生则越来越多比较明显地出现供过于求的趋势,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产生就业难的现象。

4.用人单位制度不健全带来的就业问题

由于企业转型升级,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增加。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前提下,一些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自身竞争实力比较弱,导致企业对人工成本过于控制,造成员工工资待遇比较低,对人才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也有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长期秉承着“需要就招人,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伤害求职者的感情,使求职者缺乏稳定感。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

1.社会经济环境与充分就业的关系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高速发展、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特征更加明显,社会经济形势正在稳步向上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工作问题无可避免地与经济问题环环相扣。基于此,我们一定要加强研究和预判。

2.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职业替代速度,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更新速度由于自身办学条件限制不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产生时间差,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毕业生在求职时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应聘岗位的需求无法吻合,导致无法胜任心仪的工作岗位。目前,高职院校设置各专业课程时,往往考虑自己的软硬件条件能否得到满足,较少按照社会市场需要设定,导致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产生偏差,毕业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

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现状

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主观因素,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毕业生自身定位产生偏差,导致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难以在工作内容、职业能力等方面互相了解;

(2)以往就业观念产生阻碍。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依旧过于追求单位规模、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显性因素,没有进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一些毕业生对工作区域盲目追求。没有充分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就业首选以经济发达的先进城市为主,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不愿意去经济相对较弱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工作;

(4)一些毕业生职业能力有待强化。毕业生除了应具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外,还要具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随着企业文化不断发展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团队建设受到更多关注,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途径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讲座、培训等让学生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大学生就业趋势,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在求职中做到务实、不好高骛远,较为准确地做好自身定位,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正确就业观念。

2.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优先解决职业指导专业化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增加专职指导教师的比例,优化老中青年龄结构。学校应该根据教师自身专业情况,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培训和进修,考取相关职业指导证书,学校还应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聘任优秀的生涯专家、企业人事和优秀毕业生作为兼职导师,构建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公共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管理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收效甚微。高职院校要通过产学合作途径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安排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参加生产实践、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用人单位日常经营管理和企业招聘活动,培养教师的实习实训指导能力、科技创新研究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充分结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师资力量共同管理,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多组织公益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3.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1)高职院校的教育应遵循社会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架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根据相关产业的需要进行开发设置,设置的专业应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特征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应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除了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软实力,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在社会上形成固有的口碑品牌,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学生的竞争力。

4.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市场需求本质上就是企业的需求,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会失去光彩。学校在设置专业和专业课程时,应使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学校课堂教学中走出去,进入企业进行实战项目操作演练,让企业参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并行,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5.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必修课程,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受挫能力等教育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及时、合理地规划职业道路,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瑛.基于双边匹配理论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4-6.

[2]姚晓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取向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20):81-83.

[3]张德龙.试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