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芳

摘    要: 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构想。教学效果不理想是作者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统计学课程不及格人数较多,分数普遍偏低;学生学习过社会统计学,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的学习效果仍不理想;学生在调查研究中运用统计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教学改革三个方面的构想:引入互动式、实践式教学法;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与社会统计学课程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课题研究内容。

关键词: 社会统计学    教学改革    构想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在社会学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一项重要技能,社会学专业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笔者根据多年教学观察,总体感觉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不禁让人反思:教学方面存在什幺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带着这种疑问,笔者对学生做了一次调查,询问他们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遇到的困难及他们对课程教学的建议。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结合思考,笔者认为要强化教学效果,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本身的要素上下功夫,比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技巧等,还应该考虑到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些结构性因素。这些结构性因素包括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关联课程安排等。这些结构性因素决定了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向和路径,对课程教学效果有根本影响。

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学效果不佳的表现,这也是为什幺要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一、为什幺要进行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之所以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最主要的原因是笔者感觉教学效果不佳。表现为以下三点:

1.社会统计学课程不及格人数较多,分数普遍偏低。

考试成绩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指标,从考试成绩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给社会学专业学生教授社会统计学课程多年,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普遍较低,而且总有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经过调查,笔者将学生考试成绩偏低的原因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1]。部分学生学习社会统计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数理基础不好。因为基础不好,导致对数学类课程难以投入,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自然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抗拒心理。二是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果不佳。部分学生学习社会统计学就是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花的时间多,但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可谓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练习,由于缺少训练,公式和做题方法容易遗忘。三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式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互动和实践环节比较少。这种单方面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这三个问题之间关系密切。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学生数理基础较差是短时间内不能改变的,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对社会统计学的“畏惧感”。尤其要转变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就比较容易取得效果。因此,转变教学方法是强化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2.学生学习过社会统计学,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的学习效果仍不理想。

在社会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数据的统计分析大多数是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的,而社会统计学则是SPSS等社会统计软件的方法论基础。由于这两门课的密切关系,一般院校都会同时开设,而且社会统计学课程会安排在SPSS等统计软件课程的前面。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是如此,学生在前一个学期上社会统计学课程,在后一学期上SPSS软件课程。理论上讲,学生学习了社会统计学,会有利于学习SPSS软件,换言之,学习SPSS的时候会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掌握。但从笔者多年的教授经验看,即使先学习了社会统计学,部分学生的SPSS也学不好。

SPSS的主要学习内容基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方法。即针对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二是操作。即操作SPSS实现这种统计分析方法。三是报告。即对SPSS操作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和报告。很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SPSS时非常吃力,应试做题时不知所措,问其缘由,不是不会操作某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报告其结果,而是不会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当学生不会选取适合的统计方法,自然就不会有正确的操作和解读。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统计学没有学好,SPSS课程自然学不好,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统计学和SPSS分别开设在两个学期,间隔时间长,学生容易遗忘所学的社会统计学知识,影响SPSS的学习。因此,增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要考虑到它是SPSS等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且要考虑到这两个课程的安排关系问题,更要使两个课程更好地衔接甚至融合起来。

3.学生在调查研究中运用统计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

社会统计学是关于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的课程,应用性很强。教授社会统计学,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各种统计技术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数据分析中。但据笔者观察,学生在调查研究中运用社会统计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

首先,对问卷数据分析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多,很少运用推断统计方法。很多学生的数据分析是这样的:对问卷中每个问题进行相应的描述分析,将统计结果制成图表进行描述分析。这种分析模式对于描述性研究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解释性研究则远远不够。解释性研究需要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需要用到推断统计知识,部分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欠缺运用推断统计知识的意识。

其次,在问卷设计方面有所体现。问卷设计中没有考虑数据分析时用到的统计方法对变量的要求。比如应该设计为定距变量的问题被设计成了定序变量或者定类变量,导致数据分析时无法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

总之,学生在调查研究和论文写作中主动运用推断统计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直接降低调查研究类课题成果的质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社会统计学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使我们必须思考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对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还需要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关联课程安排等结构性层面进行创新和尝试。

1.引入互动式、实践式教学法。

目前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互动少。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教学模式。根据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加之社会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改变单方面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向互动式、实践式教学方法转变。这个转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做到。

首先,要创造互动式教学的硬件环境。改变教室内桌椅固定布置的风格,改成活动座椅,便于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讨论,即“智慧教室”。这需要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介入才能实现。

其次,增加实践和互动的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实践和互动效果难以保证。建议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左右。

再次,安排好互动式教学内容。小组实践内容应当以社会统计学试题的练习为主。教师应该收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形成试题库(尤其要注重搜集各重点大学的考研真题),在相应章节结束时,安排小组学生进行当场练习。教师还要发挥好引导回应角色的作用。对于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和练习过程,教师要有一定时间的参与,引导小组做好分工,鼓励基础差的学生投入小组活动。另外,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实践作业予以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

2.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与社会统计学课程更好衔接起来。

将社会统计软件课程和社会统计学课程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会导致学生因为间隔时间长,遗忘所学的社会统计学知识,影响SPSS等统计学软件课程的学习。实际数据分析工作,绝大部分都是需要统计软件完成的,这就导致学生学了社会统计学仍然不能从事实际的数据分析任务。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将社会统计学课程和社会统计软件课程结合起来教学[2]。

我们设想了两种方案:一是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统计软件课程分别开设,但开设在同一学期,由同一老师授课,社会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社会统计软件课程前面。二是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统计软件融合为同一门课程,可命名为“社会统计学与统计软件”。第二种方案需要增加课时,同时要融合两门课程的内容和更改课程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两种方案的出发点都是将社会统计学课程和社会统计软件课程更好地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操作技术。不仅增强了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统计软件的学习效果,而且使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社会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的数据分析问题。

3.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入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缺少训练,学生学习社会统计学总是没有获得感[3]。通过互动式、实践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统计学的兴趣,强化效果,增强学习的获得感。但是,如果实践环节只做社会统计学的习题和考研真题,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社会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我们经常发现,社会统计学题目做得好得分高的学生,不一定在问卷分析中做得同样好,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在调查研究和论文写作中主动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会做老师布置的习题,但不会自主做数据分析。

建议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课题研究内容,并贯穿课程教学始终[4]。具体做法设想如下:第一,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确定一个适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的课题。第二,要求各组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三,要求各组完成抽样调查,数据收集工作。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老师要从课题选择直到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全部环节全程指导[5]。相信通过一个课题的从选题到论文写作的完整训练,学生自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社会学量化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社会统计学课程由于内容丰富,概念复杂,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有点“令人生畏”,教学难度显然比其他社会学课程大,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老师觉得难教。在这种情况下,探索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势在必行。但如何改革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33-35.

[2]唐美玲.实践与反思:对社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111-113.

[3]王爱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教论坛,2011(5):86-87.

[4]吕红梅,余红蕊,胡燕辉.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6):59-62.

[5]王丽.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