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平

摘   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学校大半学期都采用了线上教学模式。本研究调查了英语学习者及英语教师如何通过线上教学模式从事教学工作。数据来自高职院校三个教学自然班共112名大一学生。方式包括班级英语学习QQ群、教材所依托的iSmart 教学平台课堂互动、学生报告和学生访谈问卷。表明学习者的主体性通过建立社会临场感的过程,确立了被同学认同的身份,并促使学生在团队中获得更多丰富的、互动的学习经验,对线上课堂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线上学习   英语学习者   社会临场感   主体性

1.引言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年龄段学校在2020年上半年几乎都采用了线上教学模式。本文旨在帮助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中的主体性和社会临场感之间的关系,强调进一步探索社会临场感的潜在益处。采用多种媒介克服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限制,以创造接近于直接体验的社会临场感,缩小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之间的差异,创设了一种能够体验以技术为中介的空间或情境。其次,社会临场感同时包含共同在场,即“一起在那里”的概念。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与他人间的社会活动创造了可能性,为有意义的互动和相关的社会过程创造了机会。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出现了各种对社会临场感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社会临场感的性质、作用和功能还没有达成共识,但这些概念都已被证明对理解社会临场感的性质或功能有价值。社会临场感的连续性强调了社会临场感的“程度”。个体不是简单地存在或不存在,而是随着(a)自我表征的丰富性的增加而在程度上存在,以及(b)在以技术为媒介的环境中与他人的参与程度。

在最有限的情况下,在线学习中社交临场感的概念只是简单的“在场”,一种在面对面的情况下的物理在场的模拟。随着教学经验和内容的日益丰富,社会临场感需要理解通过电信系统与之相连的另一个主体的思维(性情、情感、意图)和行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社会临场感涉及高度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相互依赖的行为互动和以丰富而微妙的方式“认知”他人的某种感觉。社会临场感是(a)个人在网络环境中投射自己作为真实和突出的社会行动者的能力的组合;(b)个人看到和解释环境中其他人的存在程度,以及(c)在一个群体或其他社会结构中,个人感觉彼此联系的程度。在这些方面,社会临场感的主要概念本质上是主观的。包括自我(作为主体)对技术介导的环境的主观投射,对他人存在的主观评价,以及对主体与他人关系的评价。

2.基于英语线上学习的社会临场感研究

本课程使用《新编实用英语》第二册,共有八个单元,包括邀请礼仪、酒店服务、美食文化、观光购物、求职等八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这门课的目的是学习实用英语语言,同时学习中国特色文化,从而更好地与不同文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在英语教学课程中,针对三个教学自然班共112名大一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班级英语学习QQ群、教材所依托的iSmart教学平台课堂互动、学生报告和学生访谈问卷,初次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第二次访谈和总结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分析。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一组学习者在线学习环境中对社会临场感的性质、角色和功能的丰富的体验。这一过程的发现范围广泛,并与在线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的性质、角色和功能的广泛理解相联系。本文着重讨论如何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体现主观性,更好地促进社会临场感的运作。

社会临场感的发展过程分为两部分,包括(a)社会临场感的建立作为一种在网络环境中“与他人同在”的感觉和(b)持续的社会临场感的展示,创造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临场感。连续性意味着社会临场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个人与他人的联系感,影响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过程。

社会临场感是表现性的,是基于一个人通过观察他/她的社会临场感投射他/她自己到环境中的能力。这些演示包括在学习讨论中发布消息、修改课程辅助资料、在学习平台上评论或在线环境的其他操作。虽然个体有可能“在场”(有时被称为“潜伏”),但并不符合上述社会临场的定义。例如,一个在线学习者可能访问了在线学习环境,阅读了发布的信息,但离开时没有对在线活动做出任何贡献。这不是一种社会临场感,因为其他人没有意识到她/他。其次,社会临场感是动态的。根据互动的数量、频率和质量,“他人”的社会临场感会随着时间波动。与特定个体互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强度越大,越能增加对方的社会临场感。

3.实证研究

在学生调查问卷中,当问道:“英语教师采取哪些措施激发学生的社会临场感?”学生提道:“她的留言几乎每天都有,她对我们提交的信息的反馈,还有她组织的聊天论坛。她几乎像个自由教师一样在场!”当问到“社会临场感是由教师在场措施的数量产生吗?”,某学生答道:“不完全是数量,而是每天都有的沟通的线索,好像她一直在陪着我们。”与互动的质量也是相关的。交流不仅包含话题信息,还包含关系线索,表明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状态。这些信息包括影响情绪的迹象,群体内的凝聚力,以及互动的性质(正式的,非正式的,任务导向的,等等)。接收者通过解释这些信息了解双方之间的关系。某学生提道:“我社交临场感的深度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回应我的语气、质量和程度,以及回应者社交在场的表现方式、深度和语气。”值得注意的是,这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简短或突然的信息会让人反感,给人一种消极的存在感。此外,信息的缺失都可以解释为一种社会临场感的障碍。

3.1社会临场感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或“中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依赖于互动的数量、频率和质量,对他人社会临场感的感觉是不断变化的。

3.2社会临场感是累积的。通过不断的展示,社会临场感的连续性和上述社会临场感的动态性相结合,通过持续的互动,基于个人过去的经历,对他人社会临场感的发展,形成长期互动的产物。这种累积的社会临场感有助于在双方关系中形成历史感。例如,在线课程中,在之前的课程中遇到过彼此的参与者,基于拥有的经验,更愿意交流展示知识、友好或创造性。另外,那些没有遇到过彼此的人是“从零开始”的。这种历史感会影响个人对交往伙伴的选择。

3.3社会临场感是可习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上学习中传达和解读社会临场感的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技能。新手在线学习者进入在线学习环境时,往往不具备将自己投射为突出的社会行为者的能力,也不具备读取其他行为者的社会表现线索的能力。通过与更有经验的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这些技能,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人如何将自己投射到环境中,他人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他人如何对个人努力做出反应培养社会临场感。一个学生在访谈中说道:“我已经在线完成了英语课程的5个单元……我参与了每个单元的讨论,随着我获得更多的经验,我对社会临场感的动态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灵光一现的时刻。我不确定我第一次认识社会临场感是什幺时候,我想是在第五单元,但在第六单元我明确地了解到同学们完成在线学习的重要性和遇到的一些困难。我想这就是我真正欣赏社会临场感的原因,也是为什幺有些学生在课程中没有发展出好的社会临场感的原因。”就像婴儿通过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学习与成人互动一样,网络初学者通过模仿更有经验的网络学习者传达的社交表情线索学习表达社会临场感。这样,社会在场的培养不仅是一个主观过程,还是一个主体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定义他们的个体在场及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组员通过他们的回应和与之交流提供的镜子。另一位受访学生提道:“我想如果没有别人的反馈,我只能猜测自己的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反馈,我就没有存在感,而是我更不可能真实地衡量存在感。当有人对我在网上说的话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时,这就起到了加强作用,我倾向于继续说类似的话,或者至少在参与讨论时更加自信。”还有受访学生提道;“我对我个人社会临场感的看法可能是基于我所得到的反应的性质。如果情况允许的话,与他人的联系就变成了我如何有效地、体贴地回应他人及他人如何回应的问题。通常我会最频繁地回复那些我已经建立了某种关系的人。我回应的质量、相关性、帮助性和语气是我衡量自己社会临场感的方式,就像我衡量那些回应我的人一样。”

“我还记得一些在之前的网络课程中非常活跃的人的名字。我可能和他们一起完成任务,也可能没有,但是如果我在另一个场合再次看到他们的名字,我会有熟悉和亲切感”。随着互动的数量、频率、信息中包含的线索及他人对这些线索的解释而增加或减少,结果是在中介环境中对他人和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动态的感觉。在社交临场感的培养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观点,不仅与他/她的直接观点有关,还与他/她的积累经验有关。虽然在某些信息(如个人介绍或个人简介)中有明确的、情境化的特定观点展示,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通过越来越多的互动了解他人当前的观点——他们是谁,他们的教育背景或专业领域是什幺,他们的爱好等,有助于彼此共享或连接共同利益。

3.4作为线上学习的组织者,为了增强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社会临场感对虚拟英语学习环境构建的影响,探索基于线上学习,如何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融入英语教学中。事实上,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良好的学习社区,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形成一种接近真实的社会临场感,对于线上学习的有效性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如何增强线上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社会临场感呢?

3.4.1线上学习的实时性和异步通信功能,以及线上环境下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行为,较传统课堂有很明显的一个优势——信息量更大。首先教师通过语音授课、辅助资料、群内讨论等各种方式传达更多的信息量。其次,学生可以同时同步发表观点和看法,通过论坛、群内交流等了解更多同学的实时想法及反馈。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和同学间的实时互动,创造学生之间更多的英语交流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多问问题,多问开发性问题,多问贴近学生的兴趣、生活和利益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参与的平台,鼓励他们加入英语交流中,增加参与感,有助于彼此间倾听和了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4.2教师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评论,比一味传输知识更让学生舒服地表达自己,创造更强的社会临场感。在平等的环境和身份中,学生在更小的“社会”群体中感觉更舒服,“个人社会临场感”或在线角色更加明显,让学生更愿意发表个人评论,甚至更能发挥学生活泼幽默的天性。同时,在倾听和回应他人时,如果教师能充分了解某人的技能、工作、兴趣、工作经验、爱好等,就能把事情融会贯通,突出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帮助很大,更容易让学生尊重、钦佩教师。

3.4.3鼓励学生在学习平台及学习群中“晒”日常生活、分享资讯。甚至可以发动学生课下一起为某一节课程寻找并分享自己总结的相关资源,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这些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线上学习环境中成员间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而且因较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存在感。例如在第一单元邀请礼仪话题中,通过启发式提问,学生发现没有掌握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下如何准确使用合适的英语传达邀请信息。请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搜索各种场景下和邀请相关的视频小片段。学生上传到课程学习群里的视频,有电影片段、微课讲解等各种相关场景中邀请的多种表达方式,学生们加以总结,表达理解,达到了较好的增强英语实用能力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首先,社会临场感作为一种主观性形式的概念,突出了人类主体在在线学习中的作用,有助于定义人类主体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虽然技术在在线学习中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但设计师、开发人员和参与用户一定不能忽视这一事实,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使这些系统具有生命力。人类主体带来独特的视角,在技术上发挥作用的同时,人们通过如互动、协作参与并与其他主体联系。如果让英语学习者与“纯粹的”客体互动,就不可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临场感起到了“人性化”在线学习体验的作用。

本文认为,社会临场感将成为研究者在这些语境中探索主体性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解决在线学习者和教师体验到的实际问题,包括:(a)面对面交互向中介交互的过渡;(b)在线环境体验的“现实”;(c)同步和异步工作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d)以各种媒介展示自己;(e)学习者环境下的情感学习。

5.结语

本文强调了人类在教育和学习技术使用中的作用,以及在线学习研究学习者主体性的潜力,利用对主体性的理解增强线上学习效果。最后,建议进一步研究社会临场感与主观性之间的关系,解决网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郎非,李雪.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1).

[2]吴立高.中国网络教育环境下的语音聊天室和课程论坛的社会临场感研究[J].中国应用语言学,2020(2).

[3]Aura Lippincott. Multimedia, Social Presence and Community in Online Learn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开发教育研究,2011,5(3).

[4]H Müge Satar. Sustaining Multimodal Language Learner Interactions Online[J]. Calico Journa,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