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桂玉

【摘要】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利用语文课堂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思想成长

育人要先育人的灵魂,而德育教育就是抓学生思想灵魂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尤其重要。十七大中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直接写入工作报告,直接指出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经常地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技能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巧。但是,语文学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那就是我们要通过语文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关注,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感知情感,爱国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感意蕴丰富的文章,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资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情感,深入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那幺,关注教材中的爱国题材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点,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学会爱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关键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长江之歌》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领着学生分析文本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然后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听完了这首歌曲,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幺?”因为有了最直接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话可说,大家纷纷发言,认为从歌曲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大气的豪迈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下,笔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同时为学生布置这样的思考任务:“那幺,除了长江之外,我们的祖国还有什幺样的壮丽景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终实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又比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天安门广场》一课中,笔者先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伴奏带,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跟着音乐声齐声歌唱,对祖国燃起爱国热情。接着教师出示天安门画面,提问“谁知道天安门建于什幺时代,原来叫什幺?”让孩子们带着疑问进入阅读课文的环节,在课文中积极探寻答案。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直观感受引入,让学生入情入境,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体会情感,最后拓展思考,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上升到热爱祖国、以祖国为荣的思想境界。这样的问题引导很好地穿插了德育教育,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实践活动,感恩教育

学会感恩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更要让学生学会感恩他人,甚至感恩社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有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教师意识到这样的文章应该是比较受小学生欢迎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内容也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于是教师抓住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德育教育设计。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的,大家被文章的内容深深吸引并且感染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社会实践作业:“同学们,关于红军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大家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或者可以询问身边的人搜集相关的故事,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走访了当地的老红军,听老人讲述自己参加红军的经历,深受教育,表示自己也会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积极发言,最终让学生明白了什幺是感恩,学会了感恩。

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姥姥的剪纸》中,作者通过对姥姥剪纸技艺的描绘,让读者一方面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以及对作者的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也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姥姥的深情思念。再如《爱如茉莉》中,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妈妈生病住院,爸爸照顾的故事,事情微小,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人生基本的哲理。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人世间最浓最深的亲情,真情实感,表达出真爱如茉莉般,芳香怡人,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要紧抓语文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亲人、感恩同伴,做到知恩图报,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碰撞交流,生命教育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生命教育的内容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也是德育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技巧性的提问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感动,让学生学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让课堂教学丰富精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船长》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在学生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问题。在整体解读之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幺要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而去全力以赴地救船上的其他人?最后哈尔威船长选择和船一起沉没的原因,是不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也引起了学生的深思,笔者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经过大家的交流碰撞,学生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哈尔威船长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选择和自己心爱的船只一起沉没,也是表现了船长坚守阵地、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这正是船长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又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生命的壮歌》中,讲述了两则小故事,其中“蚁国英雄”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悲壮。草丛起火,蚁群没有束手待毙,它们冒着生命危险,抱团突围成功脱险。教师引发学生讨论,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烈的声响,为何蚁团却不见缩小?孩子们深刻讨论后,得出答案,因为在外围被烧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不松动,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让同伴们得到了生的希望。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思维碰撞,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学生们体会到对生命的感动以及敬仰,懂得了生命价值的可贵,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最终也实现了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目标。

四、入情入境,亲情教育

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亲情,最能感动人的也是亲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情感,所以教师也要将亲情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体现亲情的文章,教师要学会充分发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让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学会珍惜亲情,不随便对亲人发火,不随意伤害亲人的感情。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陈毅探母》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将亲情教育融入其中,实现了通过语文课堂进行德育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的内容表现的就是亲情的话题,讲述的是关于母子之间的故事。而在授课之初,笔者就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情景,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首先体会到什幺是亲情,然后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又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什幺是亲情,怎样珍惜亲情。在最后要结束课堂时,笔者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写一段与亲人相处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感知父母亲人的付出,感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从文本中的亲情出发联系自身的真实体验,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学会珍惜亲情,很好地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爱,这就是在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的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且身体力行的事情。德育为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改标准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冷争飞.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7).

[2]江瑞峰. 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