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改平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法具有积极时代意义,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往行为实现对学习资源的整合,通过情境创设推动学习过程深化,通过问题探究实现高阶思维培育等。但是,反观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主题教学法功能的发挥,需要语文教师对其进行全面梳理,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主题教学法概念及教学特色

1.主题教学法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教育运动,此时主题式教学实践开始萌芽;1931年,亨利·克林顿·莫里逊提出单元教学法;1955年,拉瓦尼·汉纳等人正式提出“单元教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鲁斯·甘伯格等人提出“学生本位”与“课程综合”思想。经过这一系列发展历程,主题式教学内涵被不断丰富,主题式教学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突破单一学科领域开展广泛主题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法是在主题式教学内涵上得以发展的,基于主题式教学内涵,可以对主题教学法概念作出以下定义:主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为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确立主题;构想研究;创意设计;工艺制作;展示交流。主题教学法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该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中是开发学生个人基于实际的探究思路,而非是基于理论的探究思路。

2.主题教学法教学特色

结合主题教学法实践与反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主题教学法的教学特色:第一,温度的恒定性。对实施主题教学法的课堂而言,温度应是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此处所说温度的恒定性指的是师生间应营造出适宜的教学氛围,师生间应始终处于和谐平等的状态。第二,广度的开放性。由于某些时代问题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现象,加之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出现带来的冲击,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被不断挤压。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师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想要提升课堂效率,首要任务是主动建构教材,推动教学向广阔生活实践的延伸,以此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使语文课堂愈加丰满、厚重。第三,深度的发展性。此处所说的深度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深度,换言之,是对学生潜力进行发掘,帮助学生对教材选文的深度进行挖掘。以《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的主题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已识字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讨论或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时代精神及内涵等。

二、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涵及层次分析

1.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涵

参考窦桂梅(2006)所着《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笔者对主题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内涵作出以下概括:第一,整合。即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原本散乱的知识相互串联,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构建全面、立体的主题内容。此外,整合应包括两个方向:其一,横向整合,即基于不同视角与方式对同一年级的同一文章进行拓展,以此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其二,纵向整合,即以同一主题为中心,以学生年龄为轴线,通过让学生阅读不同文本,运用不同语文知识,不断完善学生对主题意义的建构。第二,积累。即注重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应始终将尊重自身母语文化放在首要位置。第三,自省。对于主题教学法而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并不是最终目的,基于文化知识基础进行自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才是其最终目的。

2.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层次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主题教学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第二,精准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充分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明确学科概念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及内涵,以此为基础精准确定教学主题;第三,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展开深入思考,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需求相结合,以此为基础构建跨学科探究主题。从理论视角来看,上述提到的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应用层次之间是呈逐渐提升趋势的,而从实践视角来看,层次越高并不代表着就会取得越好的教学效果。反观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可以发现,教学主题虽然由教师确定,但实际的定位层次却是基于学生学情来判定的。

三、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呈现

1.课程准备及实施耗时较长,教学进程被拖慢

主题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涉及主题确认、任务设计、课堂实施与教学评价等多个步骤。由此可见,主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课程准备。需要根据学生兴趣与需求,进行主题确认与任务设计。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对教师的任教能力与心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后,在课堂实施阶段,教师又需要大量的课时来完成对教学主题与任务的延伸,由于每个课时都涉及多种信息源,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可自主支配的活动时间。此外,在大的教学主题下,会延伸若干小主题,而小主题之间的衔接效果也会对课时产生影响。若学生没有按照课前的设定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则教师必须对教案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学生练习与巩固时间。由此可见,主题教学法的应用使授课的整体耗时增多,由此拖慢教学进程。

2.课堂秩序维持难度较大

对主题教学法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交流展示,即学生分组对教学主题进行讨论与协作,以完成最终任务。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难以保持安静的上课状态,这就增加了课堂秩序的管理难度。比如,在交流展示的环节,学生小组之间应对教学主题进行探讨与互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开小差”或者“说小话”的现象,这些学生的错误行为不仅会使教室环境变得嘈杂,还会对其他认真讨论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班级中学生数量较多,也是造成课堂秩序维持难度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数量较多使班级内存在很多学生个体差异,这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法而言,难以针对每个学生个体进行管理与引导,继而造成课堂秩序维持难度大。

3.教师能力水平不足制约主题教学法功能的发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主题教学法,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真正实现主题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到主题设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同时还要做到巧妙地加强输入相关信息,并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对相关信息进行输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即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应重视素材收集,时刻留意社会新动态及学生的思想变化。但在现实中,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教师为应对常规教学任务已经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难以再空出较多时间来实施主题教学法,使主题教学法难以开展或难以充分开展,进而导致通过主题教学深挖教学内容内涵的目的难以实现,即主题教学法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四、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化对策

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教学目标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所有教学模式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主题教学法的目标设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遵循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二,以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要求与建议为主要依据;第三,应用主题教学法进行文章选取时,应紧扣语文教材,以“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为主要原则;第四,以“大语文观”为导向,设置大单元目标,其中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衔接,另一方面指的是课内与课外,即教育与生活的链接。

2.精准把握教学主题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观察,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诊断,以此明确通过主题教学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要点。其次,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教学资源,还要充分结合学校可以给予支持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资源整合方案,这种方案设计的过程亦是对有效教育资源进行筛选的过程。再次,教师要对学校所处社会与文化环境进行充分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最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知识理解效果的文化要点。最后,教师应通过耐心观察,对心灵、课堂及文化场域中相互契合的要点进行记录与归纳,以此为基础整合为结构化教学主题。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教学主题的内在逻辑性,规避教学主题选取泛化问题。

3.推动主题拓展升华

要以教材为基础,明确主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时期,教师在此时应树立一个正确导向,这样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主题教学法设置教学主题时,应重视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教师可以从历史经典、社会焦点、做人要点等方面选择教学主题的构成要素。其次,围绕主题,拓展文本。对此,教师应明确一点,即对文本的拓展并不是局限于文字书籍方面,而是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歌词、广告词等多元教学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来实现。

4.实施教学多元评价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教学模式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此,笔者将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教学法的应用实践,对其评价标准进行梳理。第一,关注过程,重视发展性评价,即关注小学语文教学所有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该情况进行评价,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锻炼其学习能力。第二,主体多元,实施全面性评价,即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构建出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此对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形成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更好地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丽艳 .主题式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