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文

摘要:创新是数学发展的渊源,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核心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我国现有数学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批判,进而思考了几种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的必要性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很多时候采用了满堂灌、题海战术,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教师对教学中精讲多练的理解也存在误解,多是把公式和定理机械无味地告诉给学生,然后设计很多题目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误将学数学理解为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然而,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而己,使得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青少年时期是实施创新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机, 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实验)》中对创新意识的阐释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可见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核心课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尝试着介绍几种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来改变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弊端。

二、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方法的思考

(一)注重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训练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入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画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例如:在学完九年级数学《相似形》后,可出题目:有一池塘,要测量池塘的两端AB的距离,直接测量有障碍,你能有什幺方法测出AB的长度吗?(如图1)

建模一: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求出AB。

建模二:构造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求出AB。

建模三:构造三角形及其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求出AB。

建模四:构造两个三角形,利用全等或相似性质来求出AB。

(二)创设情境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而后释疑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和教材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善疑多问创设情境,给学生腾出一方质疑的天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教材创设了一个细胞分裂的问题情境,考虑到学生对细胞分裂不太熟悉,因此我将此问题情境改为一个游戏:首先请两名同学站起来,站起来的每名同学又请两名同学站起来。让学生观察通过一次、二次、三次……游戏后站起来的人数。学生纷纷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就发现了规律,从而很快就得出了十次游戏后会有多少人站起来。这时学生便会很想自己总结出新知识的规律,去总结出知识的要点,无形中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复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时,可以任意地在黑板上画一条抛物线,问学生:“你们可以从这条抛物线上发现对应函数关系式有哪些特点呢?”也可以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问学生:“关于菱形,你们想知道些什幺呢?”等等。

(三)尝试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

数学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程序,从而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使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教师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时,一般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是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每个学生之间肯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但每个学生的理解也会存在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形成个人见解的基础上再组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使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合作交流最基本的形式是小组学习、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时宜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要均衡学生的成绩、能力,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分到一起,这样,可以丰富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自己所听到的,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而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大家机会均等。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及全班学生的多维度交流互动,可以更加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探究的顺利进行。

(四)在教学中贯彻数学史的意识

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初中数学教育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启蒙养成阶段,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通过硬性的数学知识教育来完成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更要通过灵活的人性化的教育来培养、激发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的形成。

如在教授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通过以下线索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介绍欧几里得《原本》,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何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着名证法(如欧几里得证法、赵爽证法等)及其有关的一些着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古希腊及中国古代的割圆术,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逼近思想以及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作为数学欣赏,介绍尺规作图与几何三大难题、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专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秉持对不合理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批判意识,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茂平,《初中数学现代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09,(01)

[2] 李秀丽,《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1)

[3] 郭振清,《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1)

[4] 《应加强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