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静(河北省赞皇县第一中学 051230)

看惯百花齐放难得一枝独秀
——谈谈对中考考场作文的写作训练

于静(河北省赞皇县第一中学 051230)

作文在中考试卷中可以说占据了“半壁河山”,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自然不敢稍作懈怠,而是极尽能事,想尽办法,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给作文进行包装。一篇篇作文如同花店里摆放的一朵朵假花,靓丽而刺眼地绽放在教师的眼前,可谓百花齐放。但这样的作文看多了,只会让人感到一种审美疲劳。究其实质,这些作文大多立意相同、材料雷同,语言外表华丽其实空洞,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单调。

尤其是考场作文,限时限字,套作虚构、虚假平庸的文章让阅卷教师感到乏味厌倦。那幺,怎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文章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突破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全面拓展写作思路,放胆构思、求新求异,给阅卷教师一种“一枝独秀”的心理冲击。

一、在文题的拟定上追求新奇

作文的标题是文章的一双“明眸”。一个人能拥有一双明眸善睐的大眼睛,那就可以很好地传达情感,这就是所谓的“眉目传情”。文章也是这样。所以在考试作文拟题时,除了要准确简洁之外,还要醒目,不落俗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样的文题就能给阅卷教师一种新鲜感,除留给他深刻印象外,还会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前两年重庆中考作文中,分别以“微笑”“色彩”话题来命题,有两篇满分作文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一篇是《微笑的味道》,题目把看得见的表情和嗅得到的味道巧妙结合。文章写道:“微笑很小,这个世界很大,当所有微笑汇集在一起,那它就可以改变很多的东西。”特别是结尾“微笑的味道,是自己以为最美好的味道,对每一个人微笑,自己才会收获微笑”,照应了题目,点明了中心。另一篇《我改变了暴风雨的色彩》,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一些优秀作文的题目,看似矛盾,却耐人寻味,让阅卷教师第一眼就被打动。例如《疲惫和轻巧的脚步》《美丽的谎言》《冬天里的春天》……

二、在立意的挖掘上追求新颖

近年来,一些省市中考不无高考网上阅卷的芳踪,纷纷采用扫描技术利用电脑网络进行判卷,既快捷省时又客观科学。但对作文阅卷来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阅卷时间短,只要结构好、卷面整洁就能拿高分”,作文的立意高下也直接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立意”就是给作文确定的主题。其中,“意”可以理解为“中心思想”,也可以指一种情绪,一种心境,或表现为一种“理”,一种“趣”,一种“美”。只要在立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挖掘立意追求新颖,就会给人一种新鲜感和未曾相识的愉悦,把自己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角度给阅卷教师以新的想法、新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求异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需要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感知。

比如,以“落叶”为话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在立意上进行挖掘。比如:(1)可以从“落叶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角度,确定立意为“学会适应环境”。(2)可以从“叶子自然下落”角度,确定立意为“生活要顺应自然”。(3)可以从“落叶奉献了绿色又奉献生命”角度,确定立意为“奉献是一种精神”。(4)可以从“落叶对根的情意、落叶归根”角度,确定立意为“爱家乡、爱亲人”“思乡”等。(5)可以从“落叶联想到收获的秋天”角度,确定立意为“付出与收获”“得与失”等。在这次作文训练中,有位学生以《落叶对根的呼唤》为题,写了一位游子思念家乡的故事,感情真挚,非常突出。

三、在材料的使用上追求新鲜

假如一篇作文所用的素材是同龄人乃至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的或比较陌生的,一定会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从而得到阅卷教师的肯定和佩服。但是大多学生都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头痛。多数学生的作文不是利用“爹死娘嫁人”制造悲惨情况,就是习惯写“学生帮助补学习,教师灯下改作业”等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那幺,怎样才能获得新鲜的材料呢?

明代丘浚曾写道:“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其实,作文就是从生活出发,从周围新近发生的事件写起。作文就是生命的律动,写作就应再现生命的真实体验,表达生命的真实话语,让情感自然流动,让思绪自由飞翔。这样的文章才是真实的、鲜活的,才能给人清新愉悦的审美感受。我们生活的世界原本丰富多彩、亮丽多姿,它好像一个“万花筒”,里面有时政天空、风光自然,有甜蜜的情愫、痛苦的感受,有不断的跌倒、执着的追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从这“万花筒”中猎取素材,对它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用生动鲜活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心灵的呼唤。比如,2014年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回味无穷的“海军服”》,聚焦当下军训、校服热点,写了湿漉漉的“海军服”、脏兮兮的“海军服”、香喷喷的“海军服”三个场景,记叙短短的军训期间苦累交加真实情景。小作者品尝了校外活动酸甜苦辣,生活气息浓厚,又饱含哲理,非常有个性特色,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总之,中考作为应从文题、立意、材料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使文章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境界,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盲目标新立异,而要尊重常识顾及到阅卷教师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