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确立的强有力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师生关系成为影响教育效果、影响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民主 和谐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29-02

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那幺,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老师存在畏怯心理,有很多老师认为这点很重要,否则就没有威信,管不住这生龙活虎的几十号人。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发展学生个性。这就要求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思想和独立行为,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充分尊重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个人情感意愿。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学生得到尊重、理解,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有抛头露脸的机会,这样也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和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

二、要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开展民主式教学

师与生没有高低、大小、贵贱之分,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当教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或代言人,那幺教学过程实质就成为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最后形成师生交往中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平等的交往实际上很难有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因此,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近、热爱、关心学生;课堂上是师生,下课后是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课堂交往中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也应认识到“老师不一定永远都是正确的 ”。特别是教师自己感知到自己的错误时,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这比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会加倍地向老师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并且使师生产生共鸣。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化,才更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教师也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课堂交往中师生合作的支柱。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三、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着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更有利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生动的、活泼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要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学习就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量。课堂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课堂情绪的调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有助于个体的和谐发展。老师和学生间关系变得融洽,学生能主动与老师交流,课堂气氛变的宽松、和谐。总之,教师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四、不断完善自我,尽显人格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在当前的教育中,不仅仅是知识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充实,在个人修养,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必须不断的提高,以广博的兴趣爱好、豁达的态度和凛然的正气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就学生而言,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思考和参与实践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在共同的研究中,与教师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

因此,教师必须恪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记》纲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3):68-74.

[2]李文奎.赞可夫《教学与发展》[J]. 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5):84-87.

作者简介:梁玉华(1966.4-),女,汉族,四川温江,一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