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淑花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不断创新课程资源,精心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对科学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是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本文将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探究;科学素质;兴趣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4-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4.069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必经之路。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精心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延伸学科内容,发展学生课后探究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是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

一、创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教育不单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还应该是一种精神情感的教育。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科学存在的意义,对其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整合利用学科课程资源

语、数、英、品德等学科中的课程资源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资源。如数学学科中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求证圆周率的故事,能使学生受到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精神的教育。当代科学家钱学森、袁隆平等的感人事迹更是激励学生投身科学实践,培养学生科学志趣的好材料。因此,每节科学课中我都会结合学习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及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感人事迹,以引燃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和探究科学未知的原动力。

(二)挖掘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到社会、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授课。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社会、自然资源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使科学课取得最大的成效。如我在教学与“水”相关的单元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关于家乡水资源状况的相关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汇报、交流、分析,让学生明确我们的家乡是一个水资源相当匮乏的地区,家乡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节水措施,就是为了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节水方法。

(三)启发利用知识储备资源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前概念”是诱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已有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它是学生新的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础,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科学概念与前概念尽快接轨。例如,《沉和浮》一课讨论基本概念后,我出示的尝试题是:怎样使沉入水中的大块橡皮泥浮上来?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探索。有的把橡皮泥切成小块,有的把橡皮泥捏成薄饼状,可都浮不上来,这时我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终于有学生从以前玩过的纸折小船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一“前概念”中受到了启发,他们把橡皮泥捏成船状或碗状,并防止水进入,橡皮泥果然浮到了水面上。这时,教室里一片欢腾,学生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

二、设计课堂亮点,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做足文章。

(一)要教学生“会看”

所谓会看就是要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的观察。如在学习《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边实验边观察、思考,既完成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二)要教学生“敢猜”

“猜”是指对探究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合乎科学逻辑的推理。如在教学《溶解》时,教师拿出两个小杯子,一个装有白糖,一个装有沙子,让学生猜一猜把它们倒入盛水的杯子里会怎样?这种“猜想”的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要教学生“爱动”

爱动是学生的天性,因此,科学教学要多安排学生画、摆、拼、量、摸,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如教学《认识蜗牛》这课时,让学生捕捉、观察蜗牛的过程就是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蜗牛生活习性的过程。

三、延伸学科内容,发展学生探究的能力

(一)课外探究有利于学生多层次发展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出色地完成科学活动,达到科学素养积淀的目的,教师还要引领这些学生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这个广阔的课堂,让他们有更多的自我体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科学素质。如在教学《做个不倒翁》后,我要求学生根据“不倒翁”的基本特征,再制作几种更新颖的不倒翁。于是,有的学生把不倒翁内的球体固定在不倒翁的头部,让不倒翁头朝下,成为滑稽的小丑;还有的学生将球体放在有小猴子图案的纸筒里,球体的滚动带动重心的转变,“爱翻跟头的小猴子”在同学们眼前晃来晃去,引来阵阵欢笑。科学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公平学习和发掘科学潜能的机会。

(二)课后探究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科学教学除了要强调学生“有形”的发展外,同时也强调了学生“无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后探究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无形”发展。如为了强化“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分析以下问题:(1)为了使火车车轮耐用,在轮上要套上一个硬度大、耐磨损的轮箍,当轮箍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卸下来换新的。想一想,轮箍可能是用什幺方法装卸的?(2)冬天盛满水的缸为什幺会被鼓起的冰胀破?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得到了更多的迁移。

总之,科学素质是无法像传授知识点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探究活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所以,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唯此,才能切实地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梅玲.浅谈科学探究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邹启祥.浅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