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对我国小学体育课堂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对小学生进行减负,就要求体育教师提高课堂的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内容和教材进行完善,从而使课程结构得到优化。这时,部分教师提出了游戏进课堂的教学方式,此种教育方法新颖,但是却能够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想要做到减轻学生负担,就要使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换新思想。

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得到提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的物质基础,我们在体育课程上的锻炼很大程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成长。但是当下的体育教学课程单一化、模式化,无法吸引尚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容易出现教师在线上进行讲解,学生在上课时做其他的事情,甚至是由于课程太过枯燥乏味而导致学生睡着的现象。针对此类现象,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最好是能够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

1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游戏化课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的传统教育中,“双减”政策的出现减少了学生的不合理学习时间,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学校的学习。但是基于传统教育教学的特性,教师一味地输出理论知识,并不能够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反而会因为课堂的枯燥泯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讲游戏融入到教学课堂中,但是现如今游戏化的课堂并不被大众所认可。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游戏的双面性,他们普遍认为游戏的存在只会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毒物,只具有毁坏学生成长的可能,从未将学习与游戏相互联系到一起。这就导致游戏教学作用并未被全面的认知和充分的利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当学生进行游戏时,学生的专注力、注意力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游戏时,学生可能对于游戏的人物背景进行有所忽略,但是对于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学生能够进最大程度地去记住它。如果教师与家长坚持认为游戏只有坏处,这将浪费好的教育资源也忽视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机会。教师倘若没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式的引导,学生很难在枯燥乏味的身体锻炼过程中坚持下来,更妄论挑战身体机能、形成坚韧意志,突破自身极限。在此过程中,一些家长认为分数就是硬道理,就此忽视了孩子的体育锻炼。甚至有些家长传统思想留存心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阻挠,这种不恰当的行为也需要教师进行交涉干预。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与游戏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拥有强健的身体奠定基础。

2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游戏化课堂构建的意义

体育锻炼的过程,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培养的各种活动。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的物质基础,作为一名学生只有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上的任务、释放学习压力,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精神力不集中的特质。教师通常难以让其安静下来。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还对体育课堂不感兴趣,这就为体育活动的展开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造成学生在被动地执行教师要求的现象,但若是将游戏渗透到体育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将减少出现偷懒、懈怠的现象。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教导教师对体育课堂进行提质增效,解放学生书包。而加强游戏对课堂的有效渗透,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目的。

3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游戏化课堂构建的策略

3.1 提高趣的浓度,激发学生动力

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若是只凭借单一的体育课堂的授课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幺进行长期积累下来,学生的专注力会逐渐地下降,对体育项目的热爱程度也将降低。因此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育的枷锁,从“趣”字入手,以“趣”导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游戏对体育课堂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体育游戏《追逐》,游戏方法是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A、B两队,两队排成一列,然后A、B分别站在两条白线后面。游戏开始时,AB双方派出一人进行猜拳,猜拳获胜者的队伍选出一名拍手者,而另一队的全部队员向前随意伸出左右手站在白线后。拍手者任意拍一名另一队员的手后,迅速跑向安全区内(可以设置多个安全区)。而被拍手的队员,要立即追赶挑战者,若是在跑进安全区之前拍击到拍手者的任意身体部位,则拍手者要站到中间死亡圈内,被拍手者队则归队继续进行游戏;如果拍手者已到达安全区内,则被拍手者要进入死亡圈中,则拍手者继续游戏。待猜拳胜方全部挑战一次后,统计死亡圈内A、B两队各队的人数,然后另一队进行挑战,规则如上,统计两队死亡圈内人数,以少的队为胜。这个游戏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通过学生的追逐锻炼了学生的下肢力量。教师在游戏开始前或者是结束后还能够进行对本次游戏过程中得到的锻炼进行讲解,深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认识。这种游戏化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高游戏的趣味性,能够达到吸引师生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选择过程中,只有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体育课堂的学习。

3.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阳光体育

现如今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敏感时期,学生如何度过身体成长的黄金时期还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教师停留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当中,还只会停留在“师本”的教学理念下,然而这种理念只是帮助了教师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只是一味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对知识是否深入的理解,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要扭转教师教学观念,做到将教师的教学观念从“师本”向“生本”的根本性转化。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思学生之所难,考学生之所虑。比如可以进行名为《过桥》的体育游戏,其中的游戏规则是将学生分成n个小组,每小组进行横向排列,每组可以自行选定一名自由人。并且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具有一定的间距。教师划分好终点。每组第一名同学手持两个套圈,由教师发出命令,将第一个套圈进行用力地抛出,然后该名学生跳进套圈内,再将另一个套圈,再次用力地抛出并且跳进第二个套圈内。然后接过由同组的那名自由人递过的环钩,去勾住第一个套圈再次向前抛起并且跳入第一个套圈内,如此反复,直至改名学生跳到教师划分的终点区域,其他学生依此法进行。在此过程中,游戏学生应注意所扔套圈应在自己弹跳的能力之内,双脚始终不能离开圈外,否则返回重新进行。若是环钩勾不住所扔出的第一个套圈,那幺也将重新开始。本次游戏的目的就在于对于学生手脚协调能力、下肢弹跳能力进行一个锻炼。以学生为本,培养勇于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并且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好高骛远。如此这般,能够做到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起到引领的作用。

3.3 进行协调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部分学生不再关注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变得羸弱。但现如今科技化发展太过迅速,到处充满的便捷的生活方式,学生不再能够通过日常生活得到锻炼,只能够依托在校教师通过体育课堂的方式进行锻炼。比如可以进行《夹网球》的体育游戏,游戏具体玩法为对网球的接力比赛,比赛时间由教师自拟,队伍分配由教师规定。每个小队运用桌子、凳子等工具,将小筐放到适宜的高度,也就是队员针对高度自行调整。然后要求里面有一个网球的框子放在一个地方,一个为空的框子,放在另一个地方。具体要求两个框子相互之间要有十米。然后有每对小队出一名成员运用筷子,由有球的筐送到无球的筐,然后再由另一人夹起球放到另一个无球的框内。在规定时间内,成功运送网球次数最多者胜利,而在该时间内完成最少运送次数的淘汰。若是在运球过程中夹球队员将球掉到地上,需要重新进行运球并且夹球次数也将要重新计算。本次游戏能够针对学生上肢力量进行一个锻炼,要求学生进行自拟高度,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方式,进行多方协调。教师要提高体育教学课堂的目的性,针对协调能力进行有效锻炼。不忘训练本质,不可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趣味性,还要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具有合理性的安排。若是只是注重趣味性的锻炼,教师可能会忽视对于学生的技能性的练习,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只有“游戏课”的概念想法,从而产生不应有的轻视心理。这就是教师太过于重视游戏中的趣味性的结果,并没有进行科学的教学,忽视了主要的教学目的造成的结果。进而造成学生锻炼下肢,就只是锻炼下肢力量,没有进行协调锻炼,这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没有达成应有的素质提升。只有教师进行多方锻炼,如此才能提高身体素质,进行一个“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

3.4 发展个性体育,教师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去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而谁可能想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提出的,但是我们大可以借古人智慧展现代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锻炼成绩、身体素质还有具体爱好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比如在体育游戏《守卫堡垒》中,教师可将班级分成n个队伍,参加人数由教师自拟。在空地上画一个可供一人站立圆圈,通过猜数字比大小的游戏方式来决定该游戏的先后顺序。游戏开始后,一人持一根1尺长的棍子站在圈内,由教师进行对竹条地抛出,由持棍的人对竹条进行抽打,使其腾空。要求其他人接住在空中的竹条接到竹条者和持棍者互换角色,若是竹条落到地上未接到的可把竹条捡起来向圈内投去,但是在圈中的人可以用手接住竹条也能够用棍将其击出。如果投掷竹条成功进圈,投中者就和持棍者互换角色,圈中人若是接住或击出竹条,就可得到10尺的尺寸积累,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尺寸多者为优胜。教师在进行队伍安排时,对于圈内的就可以尽可能的均匀分配几名上肢力量强的队员。而对于投掷竹条的人,尽量选择身手敏捷、下肢力量、核心力量强悍的队员。而对于运动困难的学生,教师也要合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学生能够虽然运动能力稍差,但是眼力较好。对于《守卫堡垒》这个游戏,就能够充当队伍的“指挥官”这一角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合理引导学生扬长避短。积极寻找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个性教育,提高学生的信心,进而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3.5 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团队意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避免不了进行合作去做一些事情。简单来讲班级评比需要合作、宿舍卫生需要合作,课堂上的小组学习也需要小组合作。拥有团队意识,能够使团队成员凝聚力得到一致,一个好的团队能够出现1加1大于2的效果。而一个好的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有助于团队目标的完成。由此可见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团队意识在其中的重要性。比如体育游戏《斩首行动》,该游戏的具体玩法就是分成A,B两队,但是学生能够自行安排进攻队员与防守队员。当教师发出开始的命令时,双方进攻队员要按照团队规划,打到对方城下进行并集结。然后根据本队商量好的战略,战术对敌方城墙进行攻击,先捕获对方首长的一方获胜。在此游戏的过程之前,教师需要先确定好双方的城墙的位置以及不是游戏区域的范围。当游戏开始后,双方留守的成员,来可以采用推拉或将其队员抱起的方法进行推导,游戏区域范围之外的地方。当队员到游戏范围之外的地方即视为淘汰。当然,对于进攻的成员也能够用同样的方法将防守的成员进行淘汰。但是当教师宣布出局队员的名字时,队员需要马上撤出,在游戏过程中队员只可用推,拉,抱的方法,不得击打对方,但是每方的进攻的防守队员可以互换,这就需要团队的商讨。在此游戏的过程中,相当考验一个团队的精神的好坏。而如何培养一个正确的团队精神,怎样形成团队意识,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指导。团队精神类似于集体精神,但是又与集体精神不相同的是,他比集体精神将要更加强调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而成员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采取“取长补短”的策略进行团队成员的安排。如此这般,团队定能发挥1加1大于2的效果。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提出在于解放学生的书包,减少学生的课余压力。使学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放到课堂能够完成。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将课堂提质增效。但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具有多种的教学办法,但将游戏渗透进体育课堂是个最有成效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能够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乐趣,进而达到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