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华

[摘要] 南京市银城小学家长学校设计推出了“科学陪伴小蓝书项目”,针对实施现状在各年段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从态度与认识、内容与形式、安排与保障、效果与评价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科学陪伴的现状,认识到科学陪伴存在着主体意识不清、内容形式贫乏、陪伴情绪消极、效果评价模糊等实质性问题,由此提出了科学陪伴实施的四条优化建议,有效引导更多的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科学陪伴中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关键词] 科学陪伴;实施现状;优化思考

自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文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以来,南京市银城小学家长学校设计推出了“科学陪伴小蓝书项目”(下文简称“小蓝书”),有效指导家长多维度、多形式亲历陪伴,科学引导家长通过陪伴增进亲子和谐关系的良性进程。为了了解科学陪伴指导的具体情况,本文在对学校各年段随机抽取的552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科学陪伴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发展性建议。

一、科学陪伴项目(小蓝书)简介

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银城小学依据《鼓楼区关于提升家长科学陪伴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意见》,率先提出了提升家长科学陪伴能力的指导意见,根据1-6年级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特点,为家长理清思路,推出了《银城小学家长科学陪伴小蓝书》。“小蓝书”从营造优秀家风、养成良好习惯、重视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技能、培养生活情趣五个方面,每学年列举了科学陪伴十件事的陪伴清单,形成序列长效陪伴机制。陪伴清单从小事贴近生活,引导家长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科学陪伴活动,给予家长更科学、专业、系列的指导,营造出一种陪伴、引导、共同成长的氛围,强调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增强了协同育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科学陪伴实施的情况分析

此次按年级实施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2022年7月底(即“小蓝书”推出半年)。本校共有3个校区,本着每个校区都参与的原则,在各校区选择不同年段参与,共发放580份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科学陪伴在实施中呈现以下特点。

1.态度与认识:家长参与率高,科学陪伴的育人价值得到认同

在关于科学陪伴与家长参与关系的调研中,51.45%的家长认为孩子非常需要家长的陪伴;43.12%的家长认为自己非常想陪伴在孩子身边,参与孩子的童年时光;55.8%的家长总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给孩子的童年增添父母的力量。

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家长对科学陪伴有了初步的认识,陪伴育人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59.96%的家长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90.22%的家长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需求;79.71%的家长提倡强身健体;85.33%的家长制定了观看演出的计划,强调美育的重要。从调研结果中发现,父母陪伴孩子时更加注重对孩子多层次、全方位的能力培育。

2.内容与形式:科学陪伴内容丰富,实践为主指导为辅

本次调研中共列举了工作家务、阅读/学习、聊天/谈心、运动/游戏、数码/娱乐、制定计划、郊游/逛街/演出/看展、走亲访友、其他活动八个评价指标,呈现出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实践性强的特色(图1)。

从调研结果来看,共做家务、聊天/谈心、郊游/逛街/演出、看展、运动/游戏、走亲访友这几种活动因其实践性强、参与面广与专业指导低的特点,普遍受到欢迎。父母的陪伴形式也呈现出一定的性别特点,母亲排名前三的陪伴形式是阅读/学习、聊天/谈心和郊游/逛街/演出/看展,而父亲排名前三的陪伴形式是运动/游戏、郊游/逛街/演出/看展和聊天/谈心,体现出了家庭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另外,其他活动这一项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可想而知,家长们在接受科学陪伴有效指导的同时,也积极创造条件参与有效的科学陪伴。

3.安排与保障:科学陪伴时间灵活多变,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科学陪伴的时间安排上,工作日中75.54%的家长能有1-5小时的时间陪伴孩子,休息日时80.62%的家长有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陪伴孩子。

这一陪伴时间的改变说明家长在做好工作日常态陪伴的基础上,将陪伴时长与陪伴活动有效进行整合,灵活安排积极体验,满足孩子不同层次的陪伴需求。84.6%的家长体验值达到7以上。

其中,家长工作日陪伴的时长呈现出一定的年级特点,相比一年级,二年级家长5小时以上的陪伴增加了5.75%,而2小时以下陪伴减少了8.66%,相当一部分家长增加了陪伴时间;而3-6年级,陪伴时长3小时以上的家长在逐年增加,3-6年级分别为47.89%、53.33%、64.29%和74.47%,反映出随着年级升高,家长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图2)。

4.效果与评价:科学陪伴总体效果良好,双方评价中肯

从目前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科学陪伴的总体效果呈现以下样态:82.52%的家长反馈科学陪伴质量值在7及以上,84.44%的家长反馈孩子言行的陪伴效果值在7及以上。两项数据的呈现说明了家长们在科学陪伴执行上下了功夫,陪伴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调研中,对陪伴困难及陪伴改进上家长们也对自己做出了中肯的评价。54.17%的家长缺少陪伴时间,51.81%的家长缺少陪伴精力,26.63%的家长陪伴观念不统一,72.28%的家长认为应放下手机增加陪伴时间与质量,77.9%的家长认为需不断学习调整育儿观念与心态……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于科学陪伴的自身现状有了全面的分析及真实的评价。

三、科学陪伴实施的主要问题

在《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后,我校“小蓝书”旨在指导家长科学有效地陪伴孩子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足,期待家长能够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与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引导与影响。在调研中显示的部分数据反映出家长们在进行科学陪伴时的一些问题与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陪伴的主体意识需进一步厘清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15.22%的家长处于陪伴主观意愿量值6及以下,有0.36%的家长完全不想陪伴孩子,3.8%的家长说不清自己的想法。从陪伴情况调研结果来看,父母从不陪伴占比低于3%,母亲的陪伴远高于父亲的陪伴(图3),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科学陪伴主体意识的现状。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是父母,其次才是直系亲属,再次是旁系亲属。科学陪伴的主体是孩子与家长,作为父母亲要首先明确陪伴的主体意识,厘清自己是第一陪伴主体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明确自己的陪伴目标,进而设计科学的陪伴计划,让孩子在充满爱的陪伴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2.科学陪伴的内容与形式有待提升

《家庭教育促进法》为设计科学陪伴相关活动提供了强大的行动依据:潜移默化、共同参与、相机而教、严慈相济、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等。家长们在设计相关活动时要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接受程度,明确是陪伴孩子而不是孩子陪自己。调研中发现,除了列举的七项陪伴活动外,家长们还列举了一些其他活动,比如与朋友聚会、考级、兴趣班等,仅仅围绕孩子的智力活动范围与家长交际活动范围,缺少以孩子为主体的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寓教于乐的个体与团体活动形式。

3.科学陪伴的情绪意识需进一步管理

科学陪伴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宽容地等待与温柔地坚持是科学陪伴时应有的情绪样态。在调查中,有0.18%的家长充满负面情绪,可想而知内心是非常抗拒陪伴孩子的,15.21%的家长在陪伴情绪值1-6之间(图4),显示出陪伴孩子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绪是低迷的,这些陪伴情绪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是暴风雨般地摧毁一切还是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是每一位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家长亟须解决的陪伴情绪选择题。

4.科学陪伴的效果评价需双方的同向奔赴

本次调研发现,家长们的自我陪伴评价中只有17.57%的家长不存在陪伴困难,普遍的陪伴困难是时间、精力、观念、形式等,而相应的解决路径大多是需要科学陪伴的智力指引。目前,科学陪伴的效果评价还处在初期表象评价层面:总体陪伴质量、孩子的言行状态、家长的陪伴样态等,没有建立智力培养层面、习惯引导层面、健康管理层面等深层次的细化评价体系。如果仅仅从家长角度出发来衡量科学陪伴的效果是不完全,也是不全面的,应更多关注孩子的体验与感受,多方面了解陪伴双方同向奔赴科学陪伴的效果。

四、科学陪伴实施的优化思考

陪伴是常情的告白,科学陪伴则是一生的守护。基于目前科学陪伴的项目推进与“小蓝书”的科学引导,结合本次科学陪伴调查结果与本校科学陪伴推进实际情况,学校、家长学校将统筹、协调、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以便更快、更好地推进科学陪伴项目,让家长与孩子得此受益。

1.统筹校外优秀科学陪伴资源的有效供给

校内的科学陪伴资源呈现出单一性,科学陪伴活动要达到数量多、质量高、涉及广,并切实满足需求,服务于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学校必须广泛统筹校外资源,不断丰富科学陪伴内涵。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与家长的需求,结合本校科学陪伴的现状,在深挖校内资源的同时,对校外社会可利用资源进行适用性评估,选择性地引进部分优质资源,并与社会可利用资源建立共享、共育合作平台,不断提升科学陪伴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推进;另一方面,结合本区相关职能部门遴选引进一批合适的课程,采用微信推送、现场讲座、直播课堂等形式,丰富科学陪伴资源,提升家长科学陪伴的能力,有效助力家庭教育。

2.加强特色科学陪伴“小蓝书”项目的提升共享

“小蓝书”对各年段的科学陪伴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指导,将“爱心”评价体系融入科学陪伴活动中。根据本次调研中收到来自家长的科学陪伴引导期待和社会教育现状,引进校外专家对“小蓝书”进行持续性的活动提升。一方面,打破活动设计的学科性质,将多学科内容糅合在活动设计中,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在各年段呈阶梯式闯关形式,增加陪伴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继续开发科学陪伴的“爱心”评价体系,力求评价类型丰富、评价形式多样、评价指导专业等,真正将陪伴项目科学化,以便更快、更好地进行推广与共享。

3.关心家长及孩子的陪伴情绪建设

科学陪伴的主体既有家长也有孩子,两者的陪伴情绪状态是不一样的。一种是忙碌一天刚回到家就要开始陪伴的紧迫,一种是等待了好长时间期待被陪伴的希望,这时陪伴情绪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首先,家长学校将定期开设专业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对话,为陪伴情绪主体做好陪伴情绪按摩;其次,依托学校心理节创作心理剧、心理短视频等相关创意活动,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其三,发挥学校“开心果”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作用,将自己的困惑与不解与“开心果”姐姐畅聊,使其心情舒畅。好的陪伴就是情绪的陪伴,正所谓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父母心安孩子自然心静,生活理所当然惬意。

4.强化科学陪伴的社会协同机制建设

《家庭教育促进法》规范了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责任,其中涉及多部门的参与与支持,亟须建立多部门协同、贯穿全过程的社会协同机制。首先,建立由各级关工委牵头的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主要参加单位包括工会、共青团、科协以及社区等,保障科学陪伴的政策性指导,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合力。其次,由职能部门牵头建立校外科学陪伴资源库,包含专家种子库与课程资源库两个方面,由学校提出申请,选择合适的专家或课程充实学校科学陪伴资源。其三,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向家长展示科学陪伴的过程,定期表彰奖励科学陪伴的优秀家长,有效激励更多的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陪伴中来,为孩子的茁壮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