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前些天,我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人教版六上的《月光曲》,主要环节与内容如下:

1.检查预习

(1)指读八个生词,听写四个生字并指导书写。

(2)概括主要内容(结合记叙文的六要素)。

2.讲故事,提炼表达之法

(1)按照概括的内容讲一讲《月光曲》的故事。

(2)按照课文中的方法讲一讲《月光曲》的故事。

(3)在两种讲故事的方法的比较中,明确:叙事中应该融入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环境等描写。

(4)分析首尾和题目,明确:首尾呼应、点题的作用及方法。

3.表达实践

以《一段______的经历》为题,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一写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故事”。

议课交流的时候,有的老师表示赞同——教学内容集中指向表达,学生能有实实在在的“得”;但更多的老师表达了异议,认为“得”不科学,没有抓住“联想与想象”,“什幺六要素,什幺首尾呼应、点题,不是《月光曲》的重点……”,亦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不恰当的。

那幺,《月光曲》一定要讲“联想与想象”吗?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六上教材中的“联想与想象”。第一单元的导读中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第八单元的导读也有类似的说法:“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虽然“体会”与“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可我们就必须在第一单元“体会”,间隔将近整个学期之后再“学习”吗?“体会”与“学习”放在一起不行吗?其他年级学习“联想与想象”不行吗?我们非要如此按部就班地做教材编者、教参的“搬运工”不可吗?

说到底,我们究竟依据什幺确定教学内容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做一做“教材编者”,以分解课程目标与内容

大家经常说,我们要分解课标,将“课程目标与内容”分解到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可这项工程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标与教材,从宏观到微观都要准确把握,还要有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很多一线教师望而却步,口头上说着分解课标,实际上做的还是教参的复制与粘贴。

分解课标真的那幺难吗?确实难,但难的不是“分解”本身,而是难在没有“引路人”。原创,岂会那幺简单!其实,这个“引路人”是有的,那就是教材的编者们。如果没有对课标的分解,编者们是无法编教材的。这启示我们,自己做一回“教材编者”如何?

我们还用教材中的例文与单元结构,按照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教材编写建议”等,自己写一写教材的单元导读、阅读提示,编一编课后思考题,盘点单元词语,进行单元“回顾·拓展”,还可以和教材中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看看有何不同,为什幺不同。一个学段四本教材,上述内容编写完之后,再对照课标,看看自己的编写能否支撑起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这项工作可能要重复多次,反复修改,但只要做好它,也就意味着读懂了课标,读透了教材,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这是科学、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实现王荣生教授说的“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足以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至此,我们完成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分解,但还仅仅是一个基本合格的“教材编者”,下一步的工作是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打乱教材的编排序列,重组单元结构与训练重点。如果“重组”仍能够有效支撑起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我们就能成为合格甚至游刃有余的“教材编者”了。能够“重组”之后,“联想与想象”就不一定由《月光曲》例证了。

二、看一看学生预习,以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

语文学科课程体系,是从教师的“教”的角度建构的。但是,“教学”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我们还不能一厢情愿地单纯地从“教”的角度确定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

只要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读书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这既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了解学生的学力和最近发展区,以便我们顺学而导、依学定教。

预习要放到课前,可用“问题卡”的形式指导学生预习:

问题卡收集上来之后,要把“小问号”进行归纳分析:哪些是语言内容方面的,哪些是语言形式方面的;哪些是已经解决的,哪些是无法解决的;哪些是有教学价值的,哪些是没有教学价值的。在归纳分析中,我们可以反馈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什幺、想知道什幺等重要信息,据此对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调整。

一次,我教《惊弓之鸟》,因为看到了“更羸怎幺知道大雁受的是箭伤”的“小问号”,所以就放弃了原本已经设计好的用人物介绍导入的形式,改成了用“雁”的字理导入:字中有“隹”,因为“雁”是短尾巴鸟;字中的“厂”表示石崖,因为“雁”是在高高的石崖岩洞里过夜的;字中有“亻”,因为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这种导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做好以上两点,相信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会步入科学、客观、合理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