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是中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现实要求。为了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要,应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关键出路在于加强校企协同,推动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加强校企职责共担,建立起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产教融合质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高婷(1983- ),女,四川峨眉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01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6-0011-07

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边缘重回中心的历程。欧美发达国家加快推进了制造业的转移,客观上为东南亚、南美洲地区的新兴国家创造了制造业勃兴的机遇。但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剧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出路,重塑本国制造业的优势,纷纷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再工业化战略,掀起了老牌制造业强国与新兴制造业大国之间新的竞争热潮。为了应对时代挑战,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将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摆在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核心位置,正式吹响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号角。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背景下,职业教育亟须调整和完善体制机制,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契合建设制造业强国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制造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加强产教融合,吸引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攻方向。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

一、背景解读与问题的提出

1.新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制造业的深刻变革。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信息技术不但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速了与制造业的融合,催生并推动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变革了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大大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与此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的出现,全社会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也加速推动了制造业的变革。这一切将使得未来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三大革命性趋势:第一,生产方式变革。以往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强国主要采取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的传统生产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催生出定制化、定量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控制智能制造设备,通过互联网接收指令,随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及运算决策,能够大规模地生产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这种技术在德国大众汽车的部分工厂中已经实现。第二,制造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工业制造模式是一种“消减式”制造模式,即首先对原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然后铸造成整机所需要的各类零部件或者毛坯,再对其进行组装、集成来制造出产品。随着3D打印技术的日趋成熟,未来制造业将彻底告别“消减式”制造模式,升级为“叠加式”制造模式。3D打印技术不仅将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还将推动材料技术革命。第三,组织方式变革。传统的工业生产是典型的“集中生产,全球分销”模式,但随着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等科学技术方面的突破,传统的工业生产组织模式正面临颠覆性变革。在不久的将来,“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共享使用”会成为制造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只需要在有消费需求的地方开设3D打印店,就能就近满足市场需求。制造业发展的三大革命性趋势必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中国制造业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在全球历次工业革命和发展进程中,往往是后发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并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实现对先发国家的超越。追根溯源,在于新技术引发的工业革命总是打破既有的工业生产和市场占有格局,使得老牌强国设置的各种技术和市场壁垒失效,促进全球制造业的重新洗牌。在这种历史机遇面前,老牌强国和新兴国家往往短暂地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直至新的工业强国崛起,建立起新的技术和市场壁垒。当今时代正处于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期积累阶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制造等不断涌现,这就给新兴国家留出了广阔的竞争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制度创新和经济体制变革,积极承接全球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健全、成熟的工业体系,并拥有高度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这必将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主动权。由此可见,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几十年的积累,正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创造十分重大的时代机遇。不过,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来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展开了再工业化战略,试图抢占未来全球制造产业链中的制高点。如发达国家中的德国推行了“工业4.0战略”,美国实施了“先进制造伙伴战略”,英国颁发了“2020低碳转型计划”等,竭力保持其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则针对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和本国国情,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国既要应对老牌制造业强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也要与诸多正在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的新兴国家竞争,挑战很大。在国内,工业产品高污染、高耗能、附加值低一直是“中国制造”的“顽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运营能力薄弱,部分产品质量层次低下等,再加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不合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更加大了中国制造业“突出重围”的难度。

3.“中国制造2025”需要职业教育加强“产教融合”。为了主动适应新技术革命推动的全球产业变革,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时代机遇,实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突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在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目标,指出了我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提出了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支撑与保障要求。要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战略目标,需要在与制造业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变革和创新,从整体上为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发展、壮大、领先营造环境,奠定基础。在诸多工作中,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才保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推动我国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就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1世纪的制造业竞争,虽然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的竞争,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仅是技术发明与工艺创新的主导力量,也是现代行业企业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制造业升级的意义十分重大。要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满足先进制造业一线岗位工作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行“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多年来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层次较低、缺乏深度,是导致我国中高级技术人才有效供给不足、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培育制造业竞争所需要的人才,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

1.“中国制造2025”要求职业技能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既是当代人才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重要支撑,也是先进制造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个体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发展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秉承的基本发展理念。早在2006年,党中央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创新”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同样被反复提及。该文件所论述的五项重点战略工程、九大任务以及十大重点领域,都明确提出要注重“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创新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孕育发展都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一方面,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大多与创新型人才不足有关,例如企业经营模式的落后、企业组织形式的僵化、产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企业经理理念、管理方式、技术工艺的创新。另一方面,我国新兴产业如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智能制造等都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要保障这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中国制造2025”要求职业技能人才具有绿色能力。当今时代,“绿色发展”不仅是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理念,《中国制造2025》在指导思想中也明确要求遵循“绿色发展”的基本方针。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方针,就需要一大批具有绿色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绿色能力”又称可持续发展能力,通常指劳动者群体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等能力要素。绿色能力既是一种职业通用能力,又是一种专业技能。就前者而言,它包括具备绿色环保的意识和习惯,具备使用环保产品的能力,懂得保护自然环境,能够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使用,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就后者而言,它主要体现在劳动者从事“绿色职业”“绿色工作”所需掌握的技术、知识中。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之一,就是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较大、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偏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需要培养大量具备绿色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现有的制造业工艺、技术以及生产体系进行改良、升级,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制造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3.“中国制造2025”要求职业技能人才具有应用转化能力。应用转化能力是劳动者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实践或产品的能力,它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从劳动者个体的角度来看,应用转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职业技能人才能否将自己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制造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专业技术人才应用转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行业、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决定着制造业技术升级和创新的效率。“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应用转化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第一,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求职业技能人才具有应用转化能力。当前我国制造业与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存在着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与科技“各行其道”的现象,很多科研单位研究出来的成果难以应用于制造业,而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又缺乏攻关人才来解决。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提高生产力的战略支点。我国要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将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武装”制造业。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支有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人才大军,即需要具备应用转化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第二,强化知识产权布局要求复合型人才具有应用转化能力。在现代制造业竞争格局中,知识产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通过政策指导、减少审批等形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以求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化的技术竞争优势。我国要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布局,积累更多具有前瞻性的专利储备,这同样需要一大批具有很强应用转化能力的技术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是培育劳动者的创新能力、绿色能力、应用转化能力的主渠道。围绕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对于劳动者的能力素养要求,应将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现代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提升产业界的参与度和融入度,通过校产互利、互动、互通,共同助推中国制造业的腾飞。

三、以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为载体,助推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1.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能力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创新能力、绿色能力以及应用转化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通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还难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一,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术性重于应用性”等问题,导致大量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时的实践应用能力尚未达到制造类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用人要求,更遑论更高层次的就业。第二,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绿色能力、应用转化能力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框架,现有的人才培养工作还难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应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让学生走进企业生产经营一线,让企业进驻校园,使学生在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中完善知识结构,实现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双重提升。其次,通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拜师学艺”,在最真实的情境中深化理解,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当前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能耗、污染、浪费等问题,唤起绿色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促进绿色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最后,通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了与企业技术骨干、高级技师们共同研究、攻克技术难关的机会,也获得了学习、探索新工艺、新技术的机会。这些在校园中不可能有的锻炼机会必将大大提升他们的应用转化能力。

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要顺利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向集约、绿色方向发展,向“高、精、尖”水平迈进。加快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投入。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而职业教育发挥作用的“舞台”正是产教融合。不论是传统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还是产业链条升级、技术升级、功能升级、产品升级等,都离不开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也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参与。职业院校恰恰拥有这些资源,通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能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首先,产教融合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职业院校作为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社会主体,大都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帮助传统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其次,产教融合能够助力传统企业开展精准营销,实施网络协同升级、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群,传统企业通过与各类职业院校开展广泛合作,运用品牌策划、管理咨询等方式,利用职业院校的智力资源推动自身转型升级。最后,产教融合有利于充实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都有“一技之长”,而学科带头人、院系主任更是专家级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学校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为传统企业服务,大大提升企业的人才层次。

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崛起的“催化剂”。战略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发展需求和高端技术突破为导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巨大、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高是战略新兴产业的显着特征。多年来,我国对战略新兴产业群的划定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在现阶段,以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领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诞生于技术创新,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对国家的制造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提出:“要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同时要求在包括战略新兴产业在内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一,战略新兴产业是在重大技术突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群,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通过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战略新兴产业的具体用人需求来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从而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充实人才储备。第二,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很多新产品、新方向、新经营模式需要创业者去探索。通过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可以与新兴产业领域的各类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孵化器、创业园,并辅之以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助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

1.加强校企协同,推动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加强校企间的协同。第一,推动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一方面,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要突破过去低层次、小范围的协同育人局限,搭建面向新型制造业的协同育人平台,探索构建从生产、销售、服务到经营、管理、策划的全过程、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以及协同育人的权利、责任、义务,为推动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破除制度障碍,规范各方主体的行为。第二,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政府要出台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优惠政策,职业院校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企业要放眼长远,积极投入职业教育办学,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校企职责共担,建立起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体制机制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正是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行动导向,而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则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第一,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共同探索创新招生制度,努力实现院校招生和企业招工统一化,让工厂成为学生动手实操的“课堂”,让学校成为工人接受职业再教育的平台。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招生的现实需求,改革原有的招生管理办法,提高职业院校的招生自主权。第二,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充分沟通、平等协商,建立起人才联合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校企合作育人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教学与实训、学习与实操、教学安排与工作管理等诸多需要统筹协调的问题,容易导致整个教育过程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因此,必须建立严密、完善、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具体措施上,可以抽调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联合组成质量监控小组,监督管理各个教学环节和实操环节,并定期进行考核,及时沟通反馈考核情况,不断调整、改进教育和实训流程,保证育人质量。第三,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共同建立起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育人模式。校企合作育人与学校单主体育人有巨大差异,职业院校必须积极面对育人模式变革的挑战,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弹性学制、多元学分制,校企联合管理教学工作。

3.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须将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摆在突出位置。在提升师资水平、壮大优秀师资力量的过程中,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并且要常抓不懈。第一,职业院校要创新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专业教师流动编制,完善兼职教师岗位设置,逐步建立多元化用人机制,实施优秀师资“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战略。“走出去”是指职业院校要“推开校门”,鼓励本校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或以兼职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工作,锤炼教师的实践技能。“引进来”是指职业院校要敞开胸怀,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到校任教。职业院校要积极吸引合作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进入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或者开办讲座,促进学校师资力量的多元化。第二,职业院校要与合作企业一同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再教育工作。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借助合作企业在生产管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制定本校专业教师定期培训或者轮流培训的制度,组织学校的教育专家、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师等共同组成教师队伍,培训一线教师,持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针对教师、技工群体的职业再教育基地,使专业教师在基地中提升实操能力,使企业技工在基地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4.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产教融合质的提升。现代学徒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一种高度系统、成熟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但在我国仍是一种新兴的职业教育模式。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工业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现代学徒制的先进性,因此,我国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提升产教融合的质量和水平。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师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模式,它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融为一体,其教育对象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同时接受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和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指导,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为理想的模式之一。近年来,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推行。但是,现代学徒制不论在体制机制层面还是在具体实践层面,都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急需解决和突破。第一,要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划分现代学徒制教育过程中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第二,职业院校要创新教师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企业要创新工作管理模式和制度,以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要求。双方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明晰的培训标准,强化各个教育环节的监督管理,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诗慧,张连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J].现代教育管理,2017(7).

[2]王玲玲.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5(8).

[3]付卫东.论全面推进产教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

[4]唐立兵,张平,孙伟仁.地方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与优化路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5]许信旺,方金生,周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路径选择[J].高教学刊,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