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更充分就业,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是“双高计划”建设启动缘由。由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向打造类型教育转变,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成为能工巧匠,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在。构建育人新生态,将党建育人、劳动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放眼世界水平的视野和行动,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建设路径。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张典(1988- ),男,河北怀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江西  南昌  3300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ZD093,项目主持人:张典)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8-0041-04

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先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树立先进典型,产生显性带动效应。

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的缘由

1.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呼唤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职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乏办学特色,加强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调整迫在眉睫。“双高计划”有利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2.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中承压,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19年4月,“双高计划”出台。2019年5月,教育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扩大招生计划……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列计划,一部分面向退役军人,一部分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并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的分类招生办法及分类培养方案。“双高计划”建设为上述群体提供了提升技术技能的绝好机会,促进他们从无技能到有技能、从低技能到高技能转变,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高职院校应当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近年来,国家围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陆续出台了一些重要指导性文件。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校学生的规模扩张十分迅速,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可否认,当前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校领导的治理水平、教师专业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是新时代的呼唤。

2.高职院校应当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一味模仿本科院校,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不利于学生就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还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产生两个积极作用:第一,学生就读职业院校人生同样出彩,提振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心。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与区域经济有着更加直接、更加密切的关系。“企业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3.高职院校应当承担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学质量差异较明显。当前,制造业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2019年,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构建育人新生态,将思政育人、劳动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奠定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培养什幺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应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新生态,落实立德树人,实现育人效果最优化。

第一,坚持思政育人。高职院校应以扎实的思政工作实现价值引领,推动立德树人。首先,加强党员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高职党员教师应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在全体教师中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认真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第二,推进劳动育人。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首先,作为与劳动场域关联密切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应细化劳动教育的培养方案,将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专业服务与勤工助学等作为载体,充分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营造崇尚技能、技能成才、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其次,高职院校应在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劳动新形态、适应专业特点的前提下,聘请校外技术能手等担任劳动实践课指导教师,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第三,开展文化育人。高职院校应当培育文化自信,开展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高职院校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设计,注重良好学风、教风、考风、校风、班风建设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2.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积蓄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厚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1995年,西方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与劳埃特·雷德斯多夫提出了三重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和企业应模糊二者的边界,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且这种合作关系应当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政府、企业和大学的合作能够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三重螺旋理论对当今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应当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发挥好各自的职能,构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

从政府角度看,加大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着力解决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应用平台研发等方面的资金紧缺问题。对于参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企业,政府可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企业角度看,应更新观念,增强合作意识,积极投身建设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产教融合存在“学校热、企业冷”、企业“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企业应深刻认识到,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深刻影响。“双高计划”院校综合实力较强,企业与其开展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要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制订详细周密的合作方案。例如,派遣优秀技术能手到高职院校兼职授课,传授生产技能和方法;为高职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机会。总之,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实现良性互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从学校角度看,第一,努力契合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对接合作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高职院校应以专业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培育特色品牌。第二,构建多元的教师引进机制,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化的师资团队。第三,鼓励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师在授课中,要体现类型教育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突出技术性与应用性。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实现“干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双高计划”建设的目标之一,高职院校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一,高职院校应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国际化办学运行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健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方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统筹相关资源,整合力量,建立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体系,成立专门的国际化办学管理部门,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在完善运行机制与激励机制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国际化发展建设战略,全面压实部门责任,以国际化办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制定和完善国际化办学管理细则,基于办学特色对外开展项目合作与国际交流,对表现突出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给予年度考核加分、通报表扬,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在评优评先、职称职级提升上予以倾斜。

第二,高职院校应有效利用国外优秀教育资源,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教育资源是实现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基础,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加强投入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开源”,做好争取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资金支持工作,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筹措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还应做好“节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取消不必要的支出,将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中。此外,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业创业需要,围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展需要,与国外优质教学机构展开合作,学习国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和课程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国情、校情来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实国际化办学师资力量,注重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一是内培。高职院校应注重提升本校教师国际化素养,通过集中培训、在职进修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了解相关学科的国际前沿知识,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二是外引。高职院校应加大高水平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依托云平台、5G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外籍教师的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和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预期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15-122.

[2]周建松.以“双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1-95.

[3]艾宏伟.文化自信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J].教育与职业,2020(11):97-101.

[4]余姗姗,何少庆.“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导向、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0):33-39.

[5]付含菲,杨红荃.“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理耦合、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6):5-12.

[6]王汉江,姜伯成.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26-32.

[7]槐福乐,任梦,吕清.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与职业,2020(24):13-19.

[8]周建松.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着力点[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4):43-47.

[9]范维,宋俊骥.制度主义视角下高职院校管理的困厄及其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3):19-22.

[10]王丽娜.“双高计划”引领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变革的现实路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11-12+4.

[11]王羽菲,祁占勇.我国职业教育变革要素析理——基于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11):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