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质量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阶段,技术与技能的不断互补使得高职生向高质量就业方向发展是应然指向,但由于当前技术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动迟缓以及有效供给不足的实然困境造成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内部技术与技能逻辑链条发生断裂,阻碍了高职生就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理论,从技能需求、技能供给、供需对接三方面提出破解之策,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以确保高职生高质量就业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生;就业质量;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

[作者简介]刘晓莉(1982- ),女,河北张家口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讲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技能人才就业及职业教育应对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YQD202009,课题主持人:刘晓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0-0071-07

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生产力跃升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对人类就业具有双重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将就业质量列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是我国未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之间的不断互动,最终对高职生就业质量水平不可避免地造成深远影响,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本文以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理论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新技术需求与技能供给传导机制的科学阐释,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应然指向、实然困境与破解之策,为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供理论支持。

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理论

(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理论的提出

技术与技能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重要的研究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的理论,论证关于技术与技能之间的相关性。其中,代表学者阿克莫格鲁(Acemoglu)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技术进步的技能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与技能已由替代关系转变为互补关系,逐步进入了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阶段。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SBTC),又称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是指随着技术的日趋复杂,非技能或低技能人才难以有效运用,要求对具有更高技术水平和教育程度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补充,促进了高技能人才需求,同时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也会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新技术的发展又会产生对更高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技术对技能的偏好性反映了高技能人才对低技能人才的不断替代和技术与技能的不断互补。阿克莫格鲁通过数据分析证明,正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使得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美国技术向技能偏好型路径发展。技术与技能的良性互动致使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拉大了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高技能人才的就业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在我国的发展

国内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起步阶段。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中国家的技能需求水平逐渐提升,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从高收入的发达国家扩散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比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体现得更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呈现技能偏好性特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和收入比重随之增加,技术进步正朝着偏向于技能劳动的方向发展,且偏向强度不断增强。

伴随着人机交互、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时代的新趋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人类完成部分任务,尤其是危险性高、操作简单的常规性工作,但更多复杂的非常规性工作还必须由能够运用和掌握现代高端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来完成。人的角色将由低效的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高效的管理者、决策者、协调者、维护者,技能劳动力的相对边际产出得到极大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从而刺激企业创造更多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会淘汰因技术过时而变得无利可图的低质量工作岗位,保留高收益、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岗位。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应然指向

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过程中,技术与技能二者处于相互补充关系。人工智能时代下,技术与技能互补关系更加密切,互动周期缩短。一方面,技术进步决定技能需求与供给的程度和层次。由于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企业对技能的需求层次和标准大幅度提高,引发了技能需求的不断攀升,进而带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供给数量的持续上涨。另一方面,技能供给状况通过技能需求进而制约或促进技术进步。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内生于高技能人才供给的增加。技能供给规模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和用人标准,然后通过技术进步与技能需求的逻辑链条间接促进了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更新与发展。总之,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促进技能人才需求侧的有效变动传递到技能人才供给侧,技能人才供给侧又通过满足技能人才需求侧引发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向技能偏好型的路径发展,技术进步与技能供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处于积极的均衡状态,形成“技术进步—技能需求—技能供给”传导机制的内部良性互动。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周期还会继续缩短。从过程看,技术与技能彼此互补关系是技术进步对技能需求的变动以及技能供给推动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高技能人才高效的生产率使技能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驱使技术进步表现出明显的技能偏好性特点,最终导致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稀缺,其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得到大幅度改善。

高职生是我国当前和未来掌握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人力资源,在技术进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是实现整体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内容。人类对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人工智能技术与相应技能人才的供需发生互动,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产生偏好,这种偏好最终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具体表现为高职生所占的就业比重和收入比重的持续扩大、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在岗培训机会的大幅增加等。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产生正效应,大力推动高职生向高质量就业的方向发展,是我国步入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阶段后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应然指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一)就业机会扩大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高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分化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日益发达的技术驱动我国企业为实现生产目标,不再依靠雇用廉价低技能劳动力和高耗能方式生产半成品而处于产业链低端,而是通过大量资本投资和创新能力不断引进和发明先进设备,开拓产业链高端产品市场,追逐更高利润。因此,在人工智能的热潮下,企业需要不断吸纳高技能劳动力开发新产品、新产业,进而创造出更多新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岗位,形成技能偏好依赖路径,促进高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分化。高职生作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然会拥有更多更广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技术对技能偏好的倾向越显着,高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分化越严重,高职生就业机会就将进一步扩大,低技能劳动力因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难以得到有效运用逐渐失去存在价值而被市场所淘汰,市场就业结构就会由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向高技能劳动力为主转变。

(二)职业技能提升

人工智能对技能水平要求的提高促进了高职生职业技能的大幅度提升。宏观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的频繁更新,微观上企业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和信息技术驱使下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迫切需要员工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迁移能力等通用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员工在完成常规专门化任务的同时还需负责多元化的非常规性工作,尤其是人工智能这一高端技术的出现。智能化生产系统所需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高度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体现在需要掌握横跨具体工业领域与软件领域的学科知识,体现在需要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体现在需要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与完整的复杂生产系统的原理。这就要求参与生产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教育程度,这样才能应用新型技术设备进行生产。高技能人才具有边际收益递增属性,是技术进步走向生产实践不可获取的主要人力资本。随着技术进步对高技能人才产生的大量需求,社会各界加大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教育的不断扩张使大学生供给日益增多,扩大了与技能人才互补的技术研发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推动了与技能互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是高职院校的服务主体,当市场上更多的企业采用与高技能人才互补的技术进步时,高职院校势必遵循市场规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以满足和适应外部需求,为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扫除障碍。

(三)薪酬待遇攀升

与人工智能技术同步发展的技能溢价为高职生的薪酬待遇带来较大提升空间。所谓技能溢价,是指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之间的比率。由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技术进步对自身技术创新获利的追求,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将因技能需求增加而诱发技能溢价。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技能的高度依赖性使高技能人才的收入状况处于有利地位,导致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收入不均等现象的出现。因此,技能溢价与技术进步呈现耦合特征,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技能偏好型的必然结果。薪酬待遇的高低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也是影响就业质量优劣最重要的因素。在技能偏好型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进步的背景下,高职生薪酬待遇的提升空间较大,使得职业能力体现出更高的价值,从长远看,显然对就业质量提升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在岗培训机会增多

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技能人才相对偏好引发了工资挤压效应,进而对企业参与培训动机产生积极影响,为高职生带来更多的在岗培训机会,有助于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雇主垄断性与劳动力流动高成本造成的工资水平增长落后于技能水平造成的边际生产效率增长,最终导致工资挤压效应的产生,且为技能水平的函数。在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过程中受“技术进步—技能变动—边际生产率提升—工资挤压效应”动力传导机制的影响,企业为了追逐更高利益,培训策略由成本偏好型逐渐向技能偏好型变迁。若工资挤压效应大于高职生培训成本,企业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员工培训,从而带来更多的在岗培训机会。在岗培训机会的多少与员工的升迁、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关乎职业生涯发展,是影响高职生就业满意度的客观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新一轮的核心驱动力,能够显着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舒适度和满意度,推动劳动者报酬快速增长和休闲时间延长,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就业质量改善效应。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实然困境

由于我国正处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起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与技能内部的良性互动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势必会大力推进高职生高质量就业的顺利实现,高职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具有应然性。但事实上,我国高职生现有的就业质量状况并不乐观,高职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与高质量就业的目标相差甚远。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看,高职院校技能供给侧与技术进步对技能的需求侧未能有效对接,“技术进步—技能需求—技能供给”传导机制中逻辑链条发生断裂,是我国面临的实然困境,也是产生高职生就业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动迟缓

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动迟缓阻碍了技术与技能良性互动,是高职生就业质量问题存在的根源之一。一方面,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正确引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科学技术飞跃式地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较为落后,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因此,国内整个市场对高技能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尚需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特别是制造业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生产低利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企业雇用大批量低技能劳动力,以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生产获取竞争优势,处于低技能均衡状态。要彻底打破此局面,尚需一段时间。以上两个方面导致我国企业对掌握高素质技术技能的高职生需求变动滞后,严重制约了技术依赖技能路径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不足是阻碍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中技术与技能二者互补发展,影响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另一根源。技能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内生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供给侧是否能够满足技术进步对技能的需求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仅占5%。2016年,1200多万名本科生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但不少雇主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大约有7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Korn Ferry(光辉国际全球化组织咨询公司)对全球人才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30年,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将超过供应,导致全球超过8520万人的人才短缺,亚太地区劳动力技能短缺4700万,未实现产值达4.238万亿美元,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中国,高达1.434万亿美元。我国职业教育以培养劳动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技能供给短缺主要体现在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并未达到能够促进技能偏好型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的要求,与企业需求错位,致使技能在与技术良性互动过程中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动迟缓和有效供给不足所引发的供需失衡,导致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过程中技术与技能的逻辑链条发生断裂,难以有效发挥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向更高方向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实然困境。因此,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下,解决技术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是确保技术与技能良性互动有效运行,实现高职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四、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生就业质量实然困境的破解之策

2017年,《“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指出促进就业要“坚持供需两端发力”的基本原则,“既要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又要坚持需求导向,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改善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结构”。因此,以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为基础,连接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内部的“技术进步—技能需求—技能供给”传导机制中的逻辑链条,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是破解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实困境的最优路径。

(一)有效技能需求:增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激发高技能人才需求

1.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就业增长点,扩大高职生就业机会。第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新科技产品和服务,拓展新兴就业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第二,积极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和劳动者技能转换,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动力,扩大用工需求,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传统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延伸高端产业链条,释放吸纳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潜力。第三,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催生更多的跨界融合微经济主体,开发新型创业就业模式,支持就业新形态。企业应提供广泛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充分的创新激励措施,激发技术进步对高职生需求的自发性和快速增长,进而带动高技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充分就业。

2.企业合理设计高职生的薪酬机制,通过人岗有效匹配确保有效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如企业与高职生之间由于企业难以估计职业技能高低,往往会压低薪酬,造成市场失灵,最终高技能人才被低技能人才驱逐出市场,带来人才严重流失和就业不平等的后果。劳动合同中薪酬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有助于企业准确甄别出拥有高技能的高职生,达到人岗高度匹配,降低离职率,确保技术岗位的有效需求,实现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有效技能供给:提升高职生培养质量,保障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

高职院校要了解当前和预测未来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切实培养符合实际要求的毕业生,为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调查和预测企业的用人规模、专业类型、用人标准。通过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渠道,收集各类企业的招聘信息,判断和预测未来高技能人才需求。

2.根据所收集信息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不同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增减招生数量,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3.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跟踪学生毕业后工作情况和相关企业的变化,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适时整合资源,调整专业、招生及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密切结合。

(三)有效供需对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是技能供需有效对接,实现高职生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国家层面。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国家技能培训宏观管理体制性的约束,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目录清单管理制度,构建科学设置、规范运行、依法监管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和管理服务体系,破解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有效对接的体制障碍。宏观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联系教育、培训、就业和企业制度的纽带;微观上,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高低的凭证,具有很强的信号效应,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人力资源市场效率损失。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有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适切性,增强就业稳定性。第二,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采取加强职业指导、补助技能投资等干预措施,提升企业和个人技能投资的积极性与有效性。第三,组建技能供需监测数据库,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使技能投资方向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2.学校层面。校企合作“内部化”。校企合作“内部化”是经济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生产与人才培养进行衔接的合作形式。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能够促进技能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但由于交易成本高、收益低、风险高等原因,当前合作深度不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校企紧密结合的作用。职业教育集团化、校企一体化、校企联盟等校企“内部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未来的主要合作形式。从经济成本上看,校企合作“内部化”能够降低企业交易费用,进而激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从收益和风险看,更能避免机会主义,提高企业收益,降低人才流失风险。从合作内容上看,校企合作“内部化”能够促进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确保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下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生供给的全面对接,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

3.市场层面。劳动力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要切实提升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供求匹配能力,使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发展。第一,强化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供求配置功能。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使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供求配置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提高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一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机构的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随着我国就业服务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调整就业匹配、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彰显。二要建立更多的有利供求对接、人才流动、便利就业的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市场透明度和匹配效率,开展就业信息分析,引导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做好基于信息化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持续高效的精准服务,实现人才供需双向对接,保障高职生高质量就业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董直庆,蔡啸,王林辉.技能溢价:基于技术进步方向的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22-40.

[2]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J].经济学家,2011(8):75-82.

[3]刘兰,邹薇.技能溢价与工资不平等理论研究进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16-21.

[4]麦可思研究院.2012—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潘海生,高常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策略变迁机理和政策启示[J].教育研究,2016(8):64-69.

[6]邱晨辉.《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发布——高技能劳动力缺口警钟再次敲响[N].中国青年报,2016-11-28(11).

[7]王君,张于喆,张义博,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169-181.

[8]肖凤翔,李亚昕.论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制度供给路径——基于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J].教育研究,2016(8):57-63.

[9]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10]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5(5):47-53.

[11]Acemoglu D.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1):7-72.

[12]Acemoglu D.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s?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4):1055-1090.

[13]Acemoglu D.Changes in Unemployment and Wage Inequality:An Alternative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8(5):1259-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