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一只烧杯,一个天平……看着自己去市场上买回来的实验器材,张继龙暗暗告诉自己,科研之路就从这里开始。

2月25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太原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孵化园,跟随太原纽普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继龙参观了实验室,在一排机器中一眼就看到一台已经泛黄的检测仪器。张继龙笑着对记者说,“这是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我们跟太原理工大学申请使用的一台已经报废的机器,如今,这台机器是真正的‘功成而退’,成为纪念品摆在了实验室。”那是黎明前黑暗中摸索时的“陪伴者”,即便当初条件艰苦,张继龙却依然奋发图强,他笑称自己是从“0”开始的,连最初的烧杯和天平都不是最好的,但购置它们就是要下定决心大干一场。

从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的张继龙,迈入社会后因现实原因,又回到学校继续深造,最终取得了博士学位。由于多年来与母校积有深厚的情感,从而选择了留校任教。目前,他在太原理工大学担任副教授、山西省1331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以及山西省废油脂联合实验室主任。

“那时候都在宣传生物柴油是典型的‘绿色能源’,就想着是否能从这方面着手立项。”张继龙告诉记者。

说起地沟油,人们几乎都是深恶痛绝的。这些废品是否有利用价值,阻断它们再次进入人们口中呢?张继龙开始为地沟油探寻一条“从良”之路。

据介绍,地沟油转化生物浮选剂技术针对地沟油、潲水油、煎炸油等废油脂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难合理利用的问题,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利用途径——浮选剂。由于选煤厂技术重心在设备的更新维护上,忽略了浮选药剂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造成大多数选煤厂环保不达标。目前浮选剂的应用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一味追求生产效益与国家环保要求已经是山西煤泥分选中最大的矛盾,环保、安全、可生物降解的浮选药剂的研发需求越来越迫切。

张继龙和他的团队从2009年开始进行“地沟油一步法连续生产煤浮选药剂”研究,他们克服了原料收集、反应设计、产品应用等多种困难,经历了固体催化剂材料制备、一步法连续反应工艺设计、反应装置的设计和制造,产品调配及现场中试等研发过程。最终,在全国首次成功中试并进行了工业试验,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且国际先进。他们制备的生物浮选剂具有绿色、安全、环保的优点,且浮选效果好,选择性高,用量少、成本低,用量是传统浮选剂的1/4~3/4。2019年,该项目获得了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建设平台计划支持。

“生物浮选剂技术解决了难选高灰细粒粉煤浮选效率低、精煤灰分高、重选背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洗煤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可给选煤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增收30~120元/吨,如果是400万吨/年的规模,将增收2400~9600万元。”张继龙对记者说。

2017年,张继龙带领团队又研发了生物脱膜剂,它是利用废食用油脂经过一系列加工转化成的一种环保经济型脱膜剂。生物脱膜剂不仅稳定性、脱模性能好,还解决了机油或废机油难降解的问题,具有对人体危害小、无污染的特性,颜色浅不影响混凝土表面的后期装饰,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还实现了对餐饮业废油脂的综合利用。

没有任何指引,在黑暗中张继龙带领团队摸索出了一条路,这条路虽然艰辛,却成为了全国唯一。踏过了“死亡之谷”的中试阶段,却没想到在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举步维艰。前后7年时间,不停地有企业前来询问,甚至还有签署合同的,然后却久久没有了下文。没有人比张继龙更了解自己的产品,同样也没有人能如他一样在黎明前的黑暗依然可以奋力前行,说服别人如何去相信自己的产品,不如自己“孕育”让它“出世”。

为此,张继龙又另辟蹊径,整合了其他科研成果获得的奖励经费和太原理工大学的研发经费支持,开始了“孕育”之路。他利用纯物理原理模拟并制出餐厨分离收集设备,分离出的油用作生物浮选剂,分离出的食物残渣用作饲料。据张继龙介绍,“目前,餐厨分离收集设备已经进入生产、推广阶段。”随着这个项目的推进,不仅有了启动生产生物浮选剂和生物脱模剂的资金,还有了原料——地沟油。

“我不会忘记,从进入园区起,化学元素成为我的符号,只有不断的打磨、淬炼,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张继龙说。

尽管时间缓缓流逝,但相比起经过成百上千次实验还是以失败告终的项目相比,张继龙无疑是幸运的,而这个幸运源于他的坚持!他始终认为,踏踏实实一心只做一件事,一定会有结果。既然千里马得不到伯乐的赏识,那就自己做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