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华妍

浙江树人学院,树兰国际医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5)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共抗疫情,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养成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构建合理的实现机制,发挥好其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是教育工作者应当面对的现实问题。

1 抗疫精神的实质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抗疫精神总结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从五个不同纬度阐释了党和人民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展现的精神力量。

1.1 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

生命至上,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和资源,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各地区各部门上下齐心,采取多种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确管控人员流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医护人员冲锋陷阵,全力救治患者,彰显了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

1.2 举国同心,团结就是力量

举国同心,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各地区积极构建联防联控体系和机制,上下同心共同抗疫。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社会总体平稳,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精神品格。

1.3 舍生忘死,铸就顽强意志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面对疫情,医护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坚守在抗疫最前线;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坚守阵地、顽强拼搏,筑起阻击疫情的坚强堡垒;广大志愿者日夜值守、冲锋在前,以行动诠释责任和担当;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主动扛起责任。中国人民用生命守护生命,铸就顽强意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1.4 尊重科学,开创实践品格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我们始终秉持科学精神,并运用于决策、治疗、研发等各个方面。抢建方舱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开展核酸检测、实施健康码、研发疫苗,及时公开发布信息,宣传科学防治知识,无接触测测温、无人机侦察执勤、大数据监测等措施和先进技术的运用,为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显示了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境界。

1.5 命运与共,体现大国担当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面对这场全球性危机,唯有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时艰,中国无私地同世界多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救治经验,向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出了医疗专家组、提供抗疫方案和物资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挽救生命,生动诠释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2 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于医学生来说,职业道德教育是立德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对医学生高质量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保证。

2.1 医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医德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医德养成教育是培育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帮助医学生强化自觉学习动因的教育,是指帮助医学生树立其真善美的道德理念、培育优良的道德品质并使之转化为良好道德行为的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激活医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要素,促使其实现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外化与内化的相统一。当前,中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此,对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护人员队伍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2 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养成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首先,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抗击疫情期间,无数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战士以及广大人民奋不顾身、无私奉献,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这是引导大学生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医学生应自觉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握时代机遇,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担当精神。疫情发生以来,广大“90 后” “00 后”青年挺身而出,与国家共渡难关,成为这场疫情阻击战的主力军,体现了青年一代的勇敢与担当,为新时代大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医学生要自觉将抗击疫情期间彰显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深深植根于内心,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促进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团结协作。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团结一心、英勇斗争,从救治患者到遏制感染,从封锁病毒到溯源监测,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医学生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希望,更应汲取抗疫精神中团结精神所蕴含的磅礴伟力,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奏响新时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最强音。

最后,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养成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疫情防控期间,科研工作者不畏生死,冲锋在前,从研发出检病毒测试剂盒、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疫苗,到大数据、AI、VR 等科技的利用,无不彰显着科技的“硬核力量”,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医学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圣神使命,医学院校应更注重对医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用抗疫精神引导他们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3 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养成教育的路径

通过对树兰国际医学院医学生的问卷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关注疫情的发展,了解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学校也通过各种方式对抗疫精神进行了宣传,但不足之处就是比较零散,不够深入。因此,可以通过构建“课堂融入+文化熏陶+网络引领+实践体验”的路径体系,有力推动伟大抗议精神融入到医德养成教育,从而达到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3.1 深挖核心内涵,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可以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首先要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根据调研显示,大部分思政课程中都会融入疫情相关的内容,但是在深入性和创新性方面还有待提升。授课教师应及时把握疫情动态和方向,明确思想引领,提高教学内容深度,搜集整理疫情期间抗疫英雄的真实事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材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多角度帮助学生提炼“抗疫精神”内涵。

课程思政就是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将疫情期间真实发生的案例作为素材,帮助医学生明确应该树立怎样的医德医风。在专业课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抗疫精神,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同时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邀请参与过抗疫的医护人员来学校作专题宣讲,用亲身经历来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中践行抗疫精神,实现个人价值。

3.2 深挖文化内涵,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提升医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优秀精神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感染和导向作用,有助于增进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感知和理解,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首先,可以将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去。在教学楼、食堂、寝室、教室、校园主干道等地方,开展一些关于疫情防控、科学防护、优秀医护人员等主题宣传,引导学生理解并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奉献精神,主动参与到社区或学校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去。其次,组织开展一些与疫情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与疫情相关的摄影、绘画、主题演讲、征文等比赛,知识竞赛、微党课、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抗疫英雄事迹,记录所看所思所想,自主学习并理解抗疫精神,厚植医者仁心、舍生忘死的优良品格。

3.3 整合网络资源,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思政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传播伟大抗疫精神,可以推动医德医风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构建更具创新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的传播环境,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网络教学技能,加强教师利用钉钉、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线上授课的培训,疫情暴发初期,正是这些平台的利用,确保了学生居家隔离正常上课学习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使用短视频、影片等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国家抗疫政策和防疫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自觉科学防疫;再次,党团组织要积极发挥政治核心领导作用,利用微信、QQ等平台,组织开展疫情相关专题学习,传递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不断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领悟伟大抗疫精神;最后,要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上传伟大抗疫精神素材,转发重要讲话,弘扬抗疫感人事迹,宣传身边典型人物,让学生产生共鸣,教育引导学生规范正确医德,向先进学习,获得伟大抗疫精神地情感认同。

3.4 落实实践引领,将伟大抗疫精神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医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而是要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大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养成。

一是要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奉献精神。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或入党的参考条件,按照服务次数和质量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学生继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二是要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见习等线下活动。医学生可以通过服务和见习,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人民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还可以围绕抗疫服务实践,就“抗疫精神”和医德医风展开讨论,分享感悟,主动把握“抗疫精神”和医德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要强化临床实习环节的教育指导。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认知产生重要影响,把“抗疫精神”融入临床指导,通过带教老师对新冠病例的讲解、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培训和指导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实现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转变,让学生懂得保护好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 结语

伟大抗疫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疫情战斗中的践行和彰显。随着疫情的变化,国家对疫情防控的政策会不断的调整,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医护人员始终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医学院校要继续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德养成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教育环境,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汇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