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耀宗

摘要:《山魂鼓韵》以普洱市拉祜、佤、哈尼、彝、傣等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习俗、工艺、美术等为题材,以鼓乐、鼓舞为贯穿主线,真实自然地展现他们独特的生存状态。内容涵盖宗教信仰、生活情趣、社会礼俗、恋爱婚姻、节日喜庆等方面。艺术地展示普洱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相依相存,人与人和睦友善的人文环境;再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各族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抒发各民族团结和谐、奋发进取,建设美好家园的壮志豪情。

关键词:浅析;山魂;鼓韵

一、创作背景

普洱——祖国西南边疆的瑰丽宝地。因世界茶树的源生地和普洱茶的原产地而闻名于世,因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而享誉海外。因“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位置而神奇,因森林之茂、水能之富、热区之大、矿产之多而丰饶,因民族众多、风光风情多情斑斓而美丽。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个县(市)宛若十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广袤的绿海之中。这里世代居住着佤、拉祜、哈尼、彝、傣、布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4%。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图。据统计,至2015年底,普洱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代表性人物5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2项,代表性传承人76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08项,代表性传承人134人。

数民族表达感情的最直接的方式。

另外,还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还有《马帮情歌》、《跳起黄昏做得药》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族民间歌曲以及绝板木刻。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朴而奇异;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太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千年、魅力独具,让人流连忘返。普洱是一个诗情的城市、浪漫的地方,就连空气都洋溢着浪漫。

普洱学院,作为普洱的最高学府,是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和普洱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的文化资源优势,对普洱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探索研究,使之在较高的层面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既是普洱学院特色建设的自身需要,又是普洱学院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因此,创作《山魂鼓韵》,用艺术表演的形式,立体、动态地表现普洱少数民族独特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于科研、教育、展演和宣传一体,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事业。

二、创作主旨与创意

《山魂鼓韵》以普洱市拉祜、佤、哈尼、彝、傣等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习俗、工艺、美术等为题材,以鼓乐、鼓舞为贯穿主线,真实自然地展现他们独特的生存状态。内容涵盖宗教信仰、生活情趣、社会礼俗、恋爱婚姻、节日喜庆等方面。艺术地展示普洱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相依相存,人与人和睦友善的人文环境;再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各族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抒发各民族团结和谐、奋发进取,建设美好家园的壮志豪情。力图在创意上赋予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使其既有传统特质,又具当代魅力,充分展现普洱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辉煌灿烂的光明前景,努力将民族多元文化之源和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形象展现出来。让古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理念与现代人的思想通、相撞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让奇特的、多彩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形态把观众带人一个梦幻般的精神世界,从而去感受自然之美、淳朴之美、智慧之美、生活之美。并从普洱学院研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力图实现文化性、艺术性、学术性、观赏性的完美需求,是《山魂鼓韵》艺术追求的最佳目标。

三、表现形式

《山魂鼓韵》的音乐形象、节目编排、动作韵律、演员形象、表演风格均保持原生态特征,而且表现每个少数民族内涵、风格的节目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晚会节奏的需要,节目主持人用主持词把它们串连起来组成一台完整的晚会——《山魂鼓韵》。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声、光、效,以增加信息量、增强真实感,这些现代技术还可以作为表演内容文化背景的重要补充和环境提示。

四、框架结构

《山魂鼓韵》以拉祜神鼓、彝族石龙鼓、傣族象脚鼓、哈尼族牛皮大鼓和佤族木鼓等代表性的鼓乐文化贯穿主线,挖掘和展现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以“神鼓·芦笙与谷子”、“石龙鼓与大帮腔”、“采花·白象·象脚鼓”、“牛皮鼓·恋歌”、“木鼓·阿佤山”五个篇章和一个尾声共十四个(段)组成《山魂鼓韵》的整体结构。

五、组织机构和主创人员

《山魂鼓韵》是普洱学院近两年重点打造的校园文化项目之一。作为校级课题,领导重视,师生积极,已投入近百万。该项目由学院领导直接指导管理,由学院团委负责协调实施,并于2015年12月底隆重推出。节目一经推出就获得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由此,验证和形成的共识是:在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要提高我国的文化感召力也少不了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

《山魂鼓韵》的主创人员分别是,音乐:石晶,男,回族,1961年生。1987年7月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本科学历。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普洱市音舞协会副主席。担任《合唱与指挥》、《基础和声》等大学课程;舞蹈:陈旺丽,女,佤族,1969年生。199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本科学历。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普洱市健身操健身舞协会常务副主席,普洱市音舞协会副主席。担任《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他们合作的舞蹈《佤猛格》曾全国金奖。

六、结语

在普洱各少数民族民间蕴藏着内涵丰富而多彩多姿的鼓乐文化。佤族的木鼓、拉祜族的神鼓、哈尼族的牛皮大鼓、彝族的铜鼓、傣族的象脚鼓、还有各种形态的竹筒鼓、手鼓、响笆、竹刷、羊皮等等,不计其数。 千百年来,它们被视为能与天地神灵沟通的神器、祈求平安幸福的呼唤、宣泄生活情感的工具,在宗教祭祀、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鼓的集合,舞的融合,把时空聚焦在一起,奏响民族和谐、团结、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