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峰 褚赵超

摘要:为大力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本文从两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临终关怀存在的问题: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缺少相关法律保障。传统文化桎梏。并就我国目前临终关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政府社会加大支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认知。重视志愿者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而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临终关怀;现状;建议

临终关怀是指通过生理和心理的干预,使得临终患者在临终前身心得以舒缓,使其能够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1]。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不断增加,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列全球首位,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约2.55亿,人口占比提高到约17.8%,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约28%[2]。而癌症患者和老人是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民众对于临终关怀的接受度仍较低。所以,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一、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1.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

现代临终关怀事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传入美国,我国的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天津医学院成立于1998年[3]。这标志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晚了近20年。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达到200多家。但这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较,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2.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

由于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所以缺少临终关怀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临终关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涉及医护人员,护理人员,社工人员,心理疏导人员,以及志愿者等,这就需要每个环节成员和部门的密切合作,所以法律的支持非常重要,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法律几乎为空白。国外大多数国家临终关怀均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也有部分国家将临终关怀纳入了医疗保险,例如美国和日本。

3.传统文化的桎梏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民众对临终关怀持有排斥态度。在上海某临终关怀机构旁边的居民区,部分居民会在家里的窗户上贴上镜子,意思是将晦气反射回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优生”,但往往对死亡十分的排斥,和生一样,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有些家庭把老人送到临终关怀机构,甚至会被认为“不孝顺”。由于普通民众对的传统死亡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二、建议及对策

1.政府社会加大支持,完善相应法律

一项公共事业的推行,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保障。根据国外的经验看来,有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可以极大的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服务,社会各团体也应积极支持临终关怀的发展,比如工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可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提供社工和志愿者来协助医护人员。所以,要使得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快速发展,由国家及政府层面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是关键之举。国家应在遵循临终关怀立法原则的前提下,将临终关怀各要素以法律法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实现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的合法性[4]。

2.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认识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非常重视“生”,而对死亡十分避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死亡教育在我国几乎是一个不可触及的话题,在西方国家,在小学就将死亡教育纳入了教材,张彤[5]做了一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于临终关怀的知晓率仍然较低。并且,我国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临终关怀专业,可以说,全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也较低。

3.重视志愿者服务;提高人员素质

临终关怀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在整个流程中设计到对部分部人员。从医生、护士、心理辅导人员、社工以及志愿者,而志愿者作为整个服务的最后一项,显得十分的重要,可以说,志愿者贯穿着整个服务过程的始终。临终患者相对于其他患者较为特殊,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死亡,所以心里有着十分大的波动,而患者面对医护人员和家人,往往不能将自己的心声吐露给他们。志愿者就起到一个很好地桥梁作用,可以将病人的心声传递给家属,另外也对家属起到一个关怀的作用。所以,应该大力发展临终关怀志愿者,将更多高素质的人群吸引到临终关怀事业中来。

三、结语

临终关怀作为一个多门类交叉的学科,需要多部门紧密的配合。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事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受到传统文化的阻碍,以及缺少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我国临终关怀仍然还有一段非常艰辛的道路,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支持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认知,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溪,柳韦华,宋平,刘晓颖.Web of Science中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7,38 (05):24-26+58.

[2]吴晶,周膺.中国临终关怀的制度性优化[J].理论与改革,2018 (04):164-175.

[3]王燕,马丽,赵媛,王晴晴,孙似锦.文献计量学视角下国内老年临终关怀的研究现状和发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 (19):4-7.

[4]周霜,王海容,程文玉,杨可,傅静.临终关怀立法现状及探索[J].医学与哲学(A),2017,38 (06):57-60.

[5]张彤,邓宁,史宝欣.天津市主城区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知晓率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 (03):744-746.

作者简介:丁海峰(1996-)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