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印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和要求,阐述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基本模式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开放实验室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79-02

高校实验室承担了高校主要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实践锻炼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开放是指实验室充分履行对内职能,在完成本实验室计划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开放,进一步延伸实验室的实践锻炼和科研服务功能。实验室的开放,能够优化实验室的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还能发挥实验室对外服务的功能,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和自主实践提供帮助,是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和要求

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改革实验教学方式的重要探索。在完成实验室教学计划任务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放现有实验室资源,将实验室打造成学生实践锻炼、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的活动平台,依靠这个平台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发挥开放实验室对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养成的积极作用。开放实验室改变了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为适应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要求,对实验室的现有资源实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条件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将实验室打造成各类资源共享平台,并有条件地向学生、教师和各类实验技术人员开放,为他们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科研服务提供条件。开放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实验室的单一、封闭的管理模式,跨越多种学科,整合实验资源,突出项目的创新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发挥了实验室的对外服务功能,为学生实践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是高校探索实验室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

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把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纳入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建设工作中,摆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制度建设,实行专项建设资金,确保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持续发展。其次,要坚持多样化的开放原则。开放实验室是对传统实验模式的改革,其宗旨是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大力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同时结合不同的教学条件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有组织地确定开放内容。在实验项目类型上,学生既可选做教学计划要求的课内实验,也可选做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课外实验,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最后,开放实验室要坚持学校统筹、系部参与的建设思路。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制定开放实验室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统筹规划实验室开放工作,鼓励二级系部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或创造多样化的实验方案,创新开放形式,贯彻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原则,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

二、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基本模式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开放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畅通运行机制,促进先进模式的示范推广,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效益,打造实验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模式和途径。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基本模式可分为课内项目开放型、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型、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型。

(一)课内项目开放型。这一实验类型主要是指实验项目在正常的实验教学计划之内,要求在常规的实验课堂内和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由于其他的原因比如学生科目重修导致选课冲突,使得在实验教学时间内没有完成的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教学实验。对于课内开放型的实验,在指导方式上,不管是实验教学大纲之内的内容,还是实验教学计划之外的项目,必须在实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须按教学要求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在制定课内项目开放型的实验时,应注重联系社会生产实际,突出应用价值,使学生通过实验不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型。这一实验类型主要是指学生参与一些学科竞赛,需要通过实验完成竞赛要求的内容或者需要收集相关实验数据进行论证分析。学生根据竞赛立项申请书或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立项书提出实验申请,实验室根据学生参与竞赛的实验要求临时开放。实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进行实验需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科竞赛型实验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三)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型。这一实验类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提出申请,或针对某一方面应用的研究由学生自行设计,在实验室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实验。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型实验采取学生个人申请、院系统一审核的方式,以消除学生项目的随意性带来实验资源的浪费。同时,加强对这类实验的管理,加强对实验过程的考察和评定。实验过程必须体现自主化,学生遵照实验室有关规定独立完成设计、安装与调试及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给予学分。此类实验项目突出一定的科普性、创新性、综合性,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自主选择与完成。

三、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开放实验室建设是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改革过程。目前,高校开放实验室在管理和运行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开放实验室由于承担的实验任务更多的时候要延伸出教学计划之外,无形中增加了实验管理员的工作量,原有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科学而导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

(二)实验项目单一,创新性不足。在实验项目开发和建设方面,许多高校基础性实验开放的力度不大,实验内容单一,设计型、创新型的实验项目缺乏,新实验项目开发不足。实验过程中,学生简单地复制指导教师的实验思路,丧失创新的原动力,一味机械地重复指导教师的实验步骤,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缺乏制度保障。实验室分散管理的模式被大多数高校所推崇,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实验室按专业分类,直接由各系部的教研室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结构不健全,给日常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中心和统一的管理机制,不可避免会造成实验资源浪费,无法整合有限的实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四)实验室开放的效果不明显。学生自主参加开放性实验的人数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学科竞赛的内容或者是为了应付研究课题做实验,较少将开放实验室用于技能培训。对于通过参与实验有目的地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自我锻炼,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意识不强,对于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缺乏认识,实验效果低于预期。

四、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途径

进一步加强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要以帮助学生创新发展和自主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整合实验资源,强化实验室的对外服务功能,转变观念,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一)坚持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室的开放要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打破专业、学科以及院系的限制,积极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地开放。这样的模式将会促进高校不同学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同时实现对实验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实验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实施。

(二)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放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满足于所学知识和指导教师操作思路重复的实验教学模式,僵固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丧失科研热情,缺乏参与主动性,实验效果不好。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多研究,多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研究实验。

(三)实行多样化的开放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室开放的具体模式上,可以采取全面开放与临时开放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尝试预约开放等新形式。在实验教学指导模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创新实验评价机制,根据每门实验课和实验项目在课程标准和实验大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权重赋分排列,并把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等情况向全体学生公开。这种灵活多样的实验模式,使学生能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时间,同时兼顾自己的科研兴趣以及专业发展规划。

(四)完善实验室的组织建设,保障开放实验室的有效运行。开放实验室建设是高校教学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强化对开放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完善开放实验室的组织建设,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对实验室管理的领导作用,各系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实验室开放活动,切实履行系部实验室管理的职责。同时,保障开放实验室的有效运行,完善实验项目审核制度,规范审核流程,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权责,强化监督,理顺管理机制,制定各类实验项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预案,落实实验室定期安全检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监控和实验室安全保障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鑫.关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讨论[J].生物技术世界,2013(8)

[2]郭丽丽,杨自玲.滁州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关系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3(10)

[3]刘莉铭,朱恒军,刘文礼,等.电工电子开放实验室建设与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

【作者简介】谭 印(1982— ),男,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及网络安全。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