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冬雷 唐诗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认为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内涵,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机制制度创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育、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型”团队建设、改善教师发展服务工作等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124-03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党、国家和人民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是职业院校重要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等国外先进模式,不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形势下“双师型”队伍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系列文件,为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党的十九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发布的首个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意见》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和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保障《意见》各项举措的落实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指出了工作的目标、重点和实施的路径。这是党和国家高起点谋划和推动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思路、方法和着力点,为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意见》释放新时代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强烈信号,对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内容和保障,教师的地位、待遇、培养等指明了方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不例外,不但总体上有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全面的要求,也专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举措,热切回应了实践需求和社会期待,凸显了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二、正确理解新时代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意见》提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等五部委《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把“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加师德教育实效性”作为第一目标任务,把“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作为第一措施。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必须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加师德教育实效性。要通过选强配优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党员学习教育等来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等,引导教师坚持“四个自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教师。

三、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基本实现了从转型、提量到提质的过程,基本满足了职业教育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对教师数量的日益增加的需要,满足了社会转型、工业企业技术升级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提高的需要。但新形势下,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仍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引进、交流、退出机制还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对“双师型”的概念和内涵仍缺少统一认识,对“双师型”认定缺少统一的标准,“双师型”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中缺少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承接重大实践项目的实力;兼职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等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职业院校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不够健全,措施和标准不够完善和明确,职业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实还不够到位;“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路仍不够清晰,缺乏对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和教师发展需求的深入研究,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教师培养、培训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设计;人才引进的途径和渠道不够畅通,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制度不健全,行业企业对兼职教师的支持不够;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制度不完善,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这些突出问题依然严重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亟待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得到改善。

四、准确把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新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概念用语,从1990年首次出现“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到现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在学术界和政策文本中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有“双职称”“双能力”“双素质”“双证书”等说法,在实际操作层面,个体与团队、评估与认定、项目与项目等之间都存在不同的标准和定义,在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中,对“双师型”的对象范围、内涵确定、比例和标准设定上在不断发展变化。随着我国产业转移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近年来不同地区的教育主管理部门相继推出如何认定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文件,如吉林、江西、广西等已试点对职业院校教师是否具有“双师”素质进行认定,“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已呈现对象扩大化、内涵深入化、名称使用多样化、制度建设规范化发展。各地的认定标准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突出了教师师德师风。认定标准从教师师德师风、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操作和技术服务能力三个方面提出综合性的基本要求,特别突出了对师德师风的要求,强化了作为教师应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教育之初心。同时,把教师具有专业操作和技术服务能力作为认定“双师型”的重要条件,强化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导向性。

二是“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得到了拓展。“双师型”的概念从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进一步拓展到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对“双师”素质的“双师”和“双证”拓展到多种不同职业实践能力。如一些“双师”认定条件中既设置了必备条件,还设置有较多的拓展条件、破格条件。在实践能力条件上主要考核是否具有较强的项目研究、设计、发明创造、制作生产、技术服务、技能操作或其他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而不是仅仅考核是否具有非教师系列职称或技能证书。同时,对于不具备规定的教师职称条件,或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条件的,也设置了可以破格的条件。

三是认可“双师型”教师之间存在水平高低的差异。认定标准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设置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等级的认定指标,而不是一个等级,对具有不同教师经历、教师职称,不同企业经历、不同科研项目水平、不同的职业技能资格、不同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等级等认定到不同的等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切合实际,也能更好地发挥认定的激励作用,学校也可对不同等级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不同的待遇,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

四是强调了队伍建设的“双师”结构。认定标准把校外兼职教师纳入认定对象,而且要求与校内专任教师不同,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认定,不再只以教师资格证为条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实际,为更多的兼职教师参与认定创造了条件,鼓励了更多的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入兼职教师队伍。认定标准更加认同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即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策文件要求,结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来源、培训培养体系、教师典型工作任务、教师职业发展等实际,就当前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于教师个体,是指教师具有双重素质和能力,即教师既具有常规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还应具有工程师、技术专家或技师、技能大师般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在课堂上讲好课,传授知识,又能亲自动手完成实践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维修等,能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二是对于教师团队,“双师”是指教师团队中,既有学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的专任教师既能讲理论,也能带实践,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除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外,同样具有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和技能的素质和能力。

五、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意见》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很多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为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参考,职业院校自身应着重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加快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机制制度创新。一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师德师风标准、规范、制度,建立师德师风评价考核建档制度,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和“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规范教师行为。二是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基地共建、人才互聘、资源共享、课题共研、学生共育等系列制度,切实保障校企合作共赢。三是健全学校教师引进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引进、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等管理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和激励,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四是落实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教师人事管理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自主评聘制度,大力引进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建立师德师风标准。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总体要求,各职业院校应参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学校本身的文化和精神,制定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教师师德师风标准,并以此要求全体教师按标准履行教师职责。二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职业院校应加快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等,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细则,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存入个人师德档案。建立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师德申诉机制,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和“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制。三是开展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包括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举办师德论坛、组织新教师入职宣誓、学习培训、演讲征文比赛、思政教育创新案例评比、师德工作创新案例评比等,以活动营造氛围,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三)加强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育。一是大力引进人才。从高校毕业生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引进高端人才,或是通过设立“特设岗位”,聘请客座教授、首席专家、建立专家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专家、技能大师和科研团队。二是完善人才分类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实行不同的工作制度、薪酬福利待遇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建立高端人才定向定期联系制度,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助搭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从服务、待遇、建设资金、工作环境条件建设等多方面保障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出成果。三是搭建平台培育领军人才。依托国家及各级政府人才项目、学校优秀人才工作室建设项目等培育领军人才,对领军人物培育实行项目管理制,根据每个培育对象的特点建立培育项目,制定培育目标计划和管理办法,每个项目由专人负责,定期跟进,并协助做好相关协调工作,从学习发展、待遇、研究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推进在知名企业建立“双师”教师培训基地,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参加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组织专业教师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拜师结对,与知名企业或认证机构联合开展教师职业能力认证。

(五)强化“双师型”团队建设。一是建立兼职教师特聘岗位制度。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高水平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开发针对兼职教师的教育培训项目,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参与教改科研活动、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教学改革成果。二是完善专兼教师互补互助互促机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专兼教师合作授课机制,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承担同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鼓励专兼职教师合作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组织专兼职教师结对学习,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及工作经验、教学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六)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提升。一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通过专题培训研讨、教学观摩、工作坊等形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本质、并将教学理念其实落实到教学行为中,真正使学生受益。二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培训。进一步推广专家引领下的翻转课堂工作坊研修,移动学习等线上+线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培训,帮助教师切实掌握信息环境下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的策略和方法。三是开展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根据教师教学工作需要开展微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使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师生互动等专题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七)改善教师发展服务工作。一是建立教师成长发展机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能力特长选择专业技术、技能、管理等发展方向,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各发展通道阶段标准并开展发展诊断,发展标准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素质标准和业绩标准,对教师成长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同时,畅通各类人才的晋升渠道,打破按职称和级别定收入标准办法,给教师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二是系统设计教师学习培训体系。根据教师发展阶段主要任务设计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专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等学习培训项目,学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学校文化、教学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国际化、身心健康等方面,促进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引领教师发展。

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走向产教融合,落实专业规划、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从实施“双元制”“学徒制”人才培养,到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和学生学徒“双身份”,关键也在于“双师型”教师。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意见》的重要性,建构一整套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制度体系,打通职教、高教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工程师转换或兼顾的一些制度障碍,不断探索形成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新方法,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管理,以及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立发挥作用,从而为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