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铎 邱海英

【摘要】本文论述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的价值,从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淡薄、红色文化育人环节存在疏漏三方面具体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的问题,从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提升课程教学活力、打造多方协同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三方面提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的对策,以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者。

【关键词】新时代 红色文化 高校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30-0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长期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需要的鲜活教材。因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突出、内涵丰富、体现方式多样,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能够坚定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在红色故事中跨越时空与革命先辈进行对话,体会先辈的家国情怀,从而自觉铭记百年党史,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新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将红色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引领大学生继承与发扬红色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一、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价值

(一)丰富高校课堂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红色文化在物质层面包括遗址遗迹、历史博物馆、人物故居等,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如百色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桂林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桂林兴安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河池东兰的红色旅游区等。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重走红军路线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同时有效开拓第二课堂。红色文化在精神层面上主要指丰富的革命精神,如百折不挠的百色起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等。高校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融入这些革命精神,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优秀传统的认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大学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化与多样化的特征,他们会对各种思想、学说、理论进行比较和选择,吸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信念。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他们信仰哪种主义、高举何种旗帜,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凝聚而成的优秀文化,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文化根源。“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井冈山精神、“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百折不挠、实事求是”的百色起义精神等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可以成为推动学生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战争遗址、人物旧居、纪念碑、博物馆等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其背后铭刻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奋斗史,折射着革命先辈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不屈意志。大学生通过学习红色人物的英雄事迹、观看红色影片、参观博物馆和革命遗址、走访老兵等活动,设身处地感受革命前辈的红色精神,从心灵深处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充分吸取红色文化因子,进而更加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无数的风雨洗礼,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鲜血浇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用生命换取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他们不屈的精神意志影响着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高校作为传承、创新文化的主体和推进以文化化人、以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要把红色文化作为育人的重要着力点,使青年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洗礼,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24个字,但它是红色文化的高度凝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革命先辈的美好夙愿,是他们追求的人生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革命先辈的价值目标,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革命先辈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强大意志,是他们恪守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是革命先辈崇高理想与无私奉献的体现,红色文化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源泉,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由此,高校开展育人工作应该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鼓励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的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育人氛围不够浓郁、育人环节存在疏漏等,这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效果,阻碍了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

(一)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专业必修课程、公共选择性必修课程等,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涉及红色文化的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地运用到其他课程中。当前,高校课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主要依赖教科书,思政教材中虽然有较为完整的党史知识,但是出于编写的需要,这些党史知识是碎片化的,且其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学习起来相对枯燥,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此外,每名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需求,这种个体差异使统一的教科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难以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不够浓郁

新时代的高校社团和协会众多,各类活动办得风风火火,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这些社团和协会中缺乏真正专门宣传红色文化的活动,只是偶尔在建党节、建军节等特定节日才会开展有关活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除了缺少相应的红色文化社团,高校的宣传栏、广播站、网站、微信公众号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也不多,导致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的存在感不强,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不够浓郁,因而无法引起大学生的重视。

(三)红色文化育人环节存在疏漏

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许多课程的授课仍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师生间缺乏互动式的交流与探讨,使红色文化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这在一定程度制约学生从更深层次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大学生通过课堂灌输式教学或者学校的各类宣传所获得的知识是被动式接受与学习,缺乏实践探索,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此外,出于对经费、安全、组织等问题的考虑,高校较少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遗址遗迹、人物故居等红色景点开展实践活动,使得红色文化育人的方式被限制在校园和课堂的狭小范围内。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缺乏导致学生理解红色文化比较片面,无法身临其境体验和探索其中的内涵,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的对策

为摆脱上述困境,高校应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大红色文化融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育人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

(一)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活力

当前,课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主阵地。要使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育人路径,首先是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要重视红色文化内容进课程的设计与安排,有意识地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教学体系中,为课程配备相应的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所需的红色文化资源,带动教师积极构建红色文化育人课堂。其次是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寻找思政课程与红色文化的契合点,灵活地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阐述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密码,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当下较流行且较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播放红色电影、红色纪录片等影视资料,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于敌后抗战根据地的内容时,可以播放红色经典电影《地道战》《地雷战》。这两部电影都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灵活机动抵御和打击日寇的故事,动态的影视画面,相比静态的文字更具趣味性、吸引力,学生能从影片中多角度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革命历史。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促使学生在党史国史的学习中,深入地感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理想信念,由此明确人生追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补足精神之“钙”。

(二)打造多方协同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校园文化是特有的文化环境,以整个校园环境为空间,以全体大学生为主要教育主体,以文化育人为主要目标,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浓厚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前者包含校风、校规、校史等内容,后者包含宣传栏、雕塑、建筑物等设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凝结着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文化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润物无声”,逐渐将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目标,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学习红色文化。例如,在校园内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建造红色人物雕像、张贴红色宣传板报等,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呈现,让学生在无处不在的红色文化熏陶下,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又如,高校学工处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为故事会、歌咏比赛、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等,通过丰富学生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高校宣传部可以通过学校的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微博、广播站等媒体平台,讲述红色经典故事、播放经典红歌,积极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网络环境,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红色宣传平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目标。

(三)构建多样化实践体验平台,展现红色文化影响力

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在互联网和大数据里的一代,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得知识,但却是缺少实践与探索。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任务,还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高校应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活动的作用,积极构建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实践体验平台,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大多来源于课本、网络,普遍对红色文化了解不够具体和深入。要想让大学生感知革命先辈在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需要还原当年历史场景,或联合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共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人物旧居、革命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红色文化。红色教育基地通常保存有许多当年革命先辈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战斗工具、居住场所,如百色市粤东会馆就保留了当年邓小平同志居住过的小阁楼,阁楼中还保存着他穿过的草鞋、蓑笠等物品;百色市田东县更是在革命原址原貌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条红军运枪的小道,学生通过参观现场、重走红军路,可以直观、深入地体会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辛不易。

高校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高校应主动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启发学生从深层次学习与思考红色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效果。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优秀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宝贵资源。新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红色教育实践等契机,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让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红色精神,由此主动赓续红色基因,积极做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秦在东,庄芩.论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

[2]来庆立.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N].光明日报,2019-9-20(10).

[3]张大卫.依托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编号:2020KY28001);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编号:2020LSZ005);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编号:GXGZJG2021B1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达铎(1990—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邱海英,广西防城港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