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强

一、河池市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首先,河池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受地理、经济以及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并不符合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与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也不相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平常说的是本地方言,由于受所处语言环境影响,普通话中的一些字音他们很难分清楚,如平舌音和翘舌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等。因此,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害怕学语文。而这必然会影响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其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是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大障碍。虽然选修课、活动课已列入国家课程计划,但有些学校的执行情况并不好,兴趣小组往往只顾及个别学生,活动课变成了自由活动课,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课程计划所规定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都显得势单力薄。因此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语文学科性质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交际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语文也就具有了社会性,这就决定要把语文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学习,不能死--啃书本、纸上谈兵。离开了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各个地区的生活环境是具体的、特殊的,各个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也是具体的、特殊的,但国家统编的课程不可能把这些具体的、特殊的文化包罗在内。而这些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是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如都安的密洛陀文化、罗城的仫佬族文化、环江的毛南族文化等。

(二)语文课本课程的目标重建

一是确立新的现代化语文课程目标观。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且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二是树立开放的语文课程内容目标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并能够被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只有与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密切联系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语文,才有实用价值。三是确立新的学生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由自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因此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一种人性化教育,人的教育是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人就不能再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去要求学生。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来设计、规划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尤其是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当地的文化资源设计课程,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四是提高校长和教师认识,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形成和体现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要致力于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是由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以及课程资源、文化资源、学校特色和校长的办学思想等决定的。

二、河池市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组织机构,成立语文校本开发小组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战场在学校,学校中的每个团体,如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后勤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的,各个部门通过协商合作成立组织机构,从“制度”上保证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和课程开发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课程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因此语文教师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与教师的专业精神和投入程度也是影响语文课程开发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其自主决策权可以是多种形式:可以从国家、地方已经开发了的课程中进行选择或改编现有的教材;可以使用自己开发的教学材料;可以在使用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同时,补充使用自己结合本地特色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应配给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使每个教师都参与到选择、采用、整合、加工课程材料和开发新课程的工作中来。学校还应该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建立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育人要求的良性课程决策机制。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运作机构,使教师拥有专业的工作情境,学生拥有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成为成功的办学机构,并带动其他课程的开发,使学校的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二)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主要由学生、教师和学校基础设施等因素构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一切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河池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如学习刻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掌握得十分扎实。因此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要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并结合学生的阅读经历、语言表达特点、家庭语文学习环境,在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及民族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努力培养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高素质学生。

教师既是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又是实施者和评估者。河池市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大多来自本地。据调查,他们除了普通话水平比国内同级语文教师略低,其他方面还是十分优秀的。他们的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老黄牛”精神,为我们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这些语文教师组成的既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又富有团结协作意识的教师团队,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保证。

河池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教育资源也相对贫乏。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而学校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河池市所有县(市)于2007年全面通过国家级“普九”验收,基本的教学设备如校舍、教室、图书馆、活动场所等较为完善,有些学校还拥有综合实验室、信息网络、电子图书馆等教学设施。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外资源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背景、地方文化遗产等。河

池市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广西大石山区,地理风貌别具特色,孕育着勤劳勇敢智慧的人们,这里有壮族的山歌文化、巴马的长寿文化、罗城的文学文化,用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来丰富语文校本课程,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他们全面的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成为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到教育政策改革,从生活时尚到流行歌曲、流行语言,从课堂学习到社会人生、科学技术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也可以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鲜“血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如果能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促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帮助和影响,也给学校语文教学创造了更灵活、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如网络信息具有无线共享性等特点,为语文学习延展出丰富的学习内容;多媒体还可以制作教学课件,并延伸出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过程记录、教学成果展示和专题研究学习等多种新功能。我们应力争使信息教育技术真正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教育真正意义上的“三个面向”。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将网络资源和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如利用网络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开展小课题研究;利用某些专题网站开设系列兴趣小组选修课程。利用现成的专题网站开设系列校本课程,是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便利途径。

二是借助专门开发的专题学习软件,进行语文专项学习或训练。教师利用专门的软件,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是依托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建设系统的语文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应伴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点到面一步一步展开。学校每个学期可以重点开发两三个课程资源,重点收集语文课程的有关信息,逐步完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修改完善,不断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根据时代要求,调整开发侧重点,补充新知识,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打造品牌教育,把相关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客观看待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理性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如“以学生为本”直接关系到不同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即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必要的社会、科学规范”两者的关系。许多学校出现了不是“管教过严”就是“放任自由”的局面,这是因为没有客观地看待当前的教育改革,没有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看待认识教育改革及发展是长期的和平衡的。因此我们应着重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寻求适合本校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先对河池市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分析,实事求是、理性地评价;并循序渐进地进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发扬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结合国家、地方和学校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研究、论证、总结,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整合,使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保持长久的活力,这对促进河池市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编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