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全面使用的背景,提出从教材角度、学情角度、教师角度切入的教学建议,实现从“教内容”向“教能力”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教学着力点 关键核心力 学情 教材 教师视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110-02

2019年秋,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铺开使用。新教材的编排方式、理念引发了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再度反思。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再也不能始终围绕着语文知识点的落实开展教学,而需要从“教内容”向“教能力”转变,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把握教材内容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创举是依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因此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最为关键的就是在关注人文主题的同时要把握教材中的语文要素。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内容包罗万象,有必备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以及适度的学习策略、习惯和意识等,这就需要教师找准课文教学的着力点,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个单元所选编的三篇课文,是从理解层面(要准确了解什幺是“关键句”)、辨析作用(紧扣典型语段,感受运用关键句的表达效果)、实践层面(能够迁移运用课文学习积累的语言经验,尝试运用“关键句”来表达)三个层面来落实语文要素的。基于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这样开展教学: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抓住描写海底鱼多的语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语段主要写了什幺”,鼓励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知文本的内容,并发现整个语段中,只有第一句是概括式的总写,而其他语句都是对第一句展开的具体描写(教师相机揭示“关键句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关键句可以是对语段内容高度概括的语句);教学《海滨小城》时,让学生紧扣“庭院美”的语段,利用前一篇的学习方法,迅速找到这个片段中的关键句,然后细读,探寻语段中其他语句与关键句之间的关系,感知关键句在语段表达时所起到的整合、强调的表达作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将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由感知、辨析朝着实践运用的层面迈进。这篇课文与前面两篇课文不同,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语段,都没有设定专门的关键句,这为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迁移和练笔的平台,教师可以相机鼓励学生进行尝试,为每个语段都“增加”关键句。在学生“初试身手”之后,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并紧扣关键句进行片段表达,将语文要素落实到文本的表达上。

这样教学,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仅仅止步于让学生理解要素的层面,而是让学生在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和实践,既充分体现了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运用能力。

二、分析学生学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和主体,任何教学都应该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教学生之所需。很多时候,教师习惯于在学生已经懂得的内容上过于纠缠,而对学生所需要的且并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容关注不多。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不同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将相关的认知策略融入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关联的方式,找准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生本身就积累有一定的语言经验,在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碰撞之后,需要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体悟文本情感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进而与作者形成共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主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设置了“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初步帮助学生建构了围绕中心表达的意识。因此,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开展习作教学。面对本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将《夏天里的成长》和《小站》归为场景类文本,将《盼》和《爸爸的计划》归为叙事类文本。不同类型的文本,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比如,场景类文本就可以紧扣中心,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凸显中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之前形成的经验,让学生经历从语段到篇章的过程,分别凸显中心思想。《夏天里的成长》为了凸显“夏天是万事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分别从生物、事物和人物三个方面展开来写,学生已经具备了围绕中心来写语段的能力,此处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原始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各个语段与文章中心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生物、事物与人物三个维度是指向于具体的中心。这样,在串段成篇的过程中,学生就能由“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一段话”逐渐提升到“把几段话构成一篇文章”。随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个栏目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从而巩固知识。

三、发挥教师作用

语言的本质就是思维。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一味地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就能实现的,也不是无原则的放手。事实上,凸显学生的学情和主体性地位,绝不是要将教师的导学作用置于脑后,而是需要教师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和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学生思维历练和发展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或指引方向,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种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轨迹通过语言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清晰的认识呢?这篇课文情节曲折、故事生动有趣,如果教师能够凸显导学作用,就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提升思维能力。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教学板块体现导学作用:1.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根据内容圈画出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教师相机巡视指导。2.交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留心学生阅读和圈画的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资源,作为课堂交流和分享时的内容。3.练笔。教师将表示情节发展和表达意蕴等关联词综合起来,通过提炼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填写卡片。4.复述。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炼和填写的卡片,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轨迹、线索形成脉络,使学生在历练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高效地完成故事的复述。在学生复述课文时,教师及时提醒:既不能脱离对种子变化过程的梳理,也不能脱离对人物和动词等关键性信息的提取。通过词卡,学生对语言材料有了深入的理解,并在加工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激发了表达的欲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要起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在四个板块教学中,无论是阅读的不断深入,还是选择的交流内容;无论是填空式练笔,还是最后串联的复述表达,都离不开积极的实践过程,而教师的导学起了关键作用——在阅读中,有教师的巡视和及时指导;在交流中,有教师的发现和筛选,让更契合学生的资源能够出现在课堂中;在练笔中,有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的及时点拨和评价;在复述中,当学生遇到问题和障碍时,教师及时跟进,将点拨和引领的角色发挥得恰到好处。

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性,需要从教材中揣摩编者用意、从学情中了解学生所需、从教者视角凸显导学作用。唯有捕捉、确定这些着力点,力求避免非语文因素的干扰,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梁霞(1976—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