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

临近烟花三月,我们一行人来到南京,参加了秦淮区小西湖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这次活动紧张有序,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课堂“静悄悄”。

一、老师静

听过的所有课,老师说得都少,开题,引入,启发,质疑,分工合作,乃至结论,都是点到为止。换句话说,就是能详细说的概括说,能拓展说的简单说,能不说的就不说。课堂上大量时间留白,交给学生。与老师从头讲到尾的课堂对比,这几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听课者,不累。正是没有了老师常见的喋喋不休的压迫感,孩子们也能更放松地、更真实地参与到课堂中。在孩子自主探究的大量时间里,老师都在巡视、观察、倾听或指导孩子们的活动,听过的这几节课,老师们用这些环节上的时间基本上都超过了25分钟,可以说,这种安静的课堂把老师也解放了出来,不再是自己在讲台当老师,而是在孩子们中间被孩子真正需要的老师。我想,我要是听课的学生,我也厌烦一言堂,会更喜爱这样的课堂。

二、学生静

课堂上,不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学生都很安静。我留意到每个班的班额都超过了40人,可是每个班的活动都进行得很安静。我刚开始不太理解,以为是公开课的缘故,所以孩子们有意轻声交流,可后来了解到,这不是作秀,平时的课确实也是这样。这就不难了解,正是因为老师说话轻而自然,没有故意拔高语调,孩子们当然也是用平时最自然放松的声音语调来做课上交流。这样既可以保证组内交流的真实亲切,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各小组间的影响,更是给那些想安静独立思考的孩子一个友好的氛围,课堂上总会看到个别孩子在安静专注地思考,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其他人给大家营造出这幺安静放松的氛围,想要安静地独立思考怕也会遇到很多障碍吧。

三、倾听静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我最头疼的就是这个环节了,因为这里是孩子们最想表达的地方,往往是一有同学兴高采烈地站到讲台上开始汇报,下面就群情激动,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上去说,没等上面汇报的同学说完,下面同学的小手就举了起来,场面很是尴尬,最大的问题是小听众们急于表达,并没有认真在听汇报。纪律不好是其次,没有从倾听中学习是大损失。所以,这次听课,我很留意每节课的交流环节。我发现课堂上有单独汇报展示的同学,也有小组成员一起汇报的同学,可不管是谁在讲台上说,孩子们都在很安静地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同学要想打断,即使是汇报的同学一时遇到了困难,大家也是在静静地等待,并没有谁想要抢夺“话语权”,只是耐心地等待汇报者把话说完。我不禁自问:我到底是失误在了哪里?想了好几天,现在总算有了答案——因为老师的言传身教。老师先有了倾听的姿态,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也会这样。我整天把“以孩子为学习主体”这样的话语挂在口边,但在课堂上当学生汇报时,我并没有足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表达,心里只是在盘算他说的是不是我想要的,我的强势干预,给了孩子们不好的示范,他们和我一样没有耐心从别人的发言中去思考和学习。整堂课,老师之所以敢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究,关键是相信孩子能自主学习,能从别人的学习中得到学习,这样的话,老师就自然被解放了出来。倾听是很重要的,而我却忽视了这个重点,往小了说我是没有尊重孩子的学习,往大了说我是没有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恐怕是我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四、气场静

高手隐世,追求“静”与“净”。所谓的内求,才能求得真世界。一堂课,老师、学生外在的“静”不难做到,重要的是,如何在静中涌动蓬勃的生命力。使得这力量成为支持老师和学生思考,支持能量交换的根本。所以,回顾听过的这几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在看似安静的课堂里所蕴藏的巨大的生命力。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为例,老师整节课说话不超过100句,学生通过小组中安静地摆,安静地说,得出结论。在这看似平常的课堂中,最出彩的环节是学生汇报环节。也正是这个环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汇报时,学生1:“拿出学生用三角板,每个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度数和都是180度。”学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量一量的方法,量出来的度数,有的比180度多,有的比180度少,没有一个确切的度数。”学生3:“我们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这时,有些孩子睁大了眼睛“还有这神操作?”于是,这位同学看着自己小组的照片展示,为大家解释“我们将这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出来一个新的大角”,看同学们不太明白,另一个小组同学补充:“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相邻两个角的边并齐,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平角,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听懂了的同学开始点头,觉得奇妙。老师请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可是有个小女孩一直没动,老师注意到她,小女孩觉得自己的三角形很漂亮,不舍得剪动,老师轻声道:“那有没有什幺办法可以不破坏它就可以把三个角放在一起呢?”小女孩的眼睛里突然有了光芒,开始专注地尝试。我想很多老师和我一样,照着教案上课,就是这个程序,可是教案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的需求才是教案的立足点。课堂上,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与生命力,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与生命力,才是学生想要的有生命力的静课堂。

这里的课堂“静悄悄”。自然舒展的课堂里,承载着自然舒展的灵魂,当每个灵魂都能自然自信地向内寻求,我们寻找到的不只是数学的本质,而是生命的本质。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