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军

在当前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教育主客体身上都存在导致学生易写错别字的诱因,“互联网文化”形成了“易写错别字”的外部环境,忽视“汉语言文字正确书写”的教学理念构成了“易写错别字”的内部契机。笔者将可能导致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从“主体”和“环境”两个维度概述如下。

一、主体因素

(一)教师因素

部分教师的板书中时不时地出现错别字,批改作业、批阅试卷时不细致,对于学生写得潦草的字或多笔少画的字不太在意。这种现象,其他学科的教师比语文教师的出错率要高。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师认为纠正错别字不在自己的教学职能内,所以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有忽视的现象。例如,数学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而关于汉字是否书写正确、美观、大方则较少关心。部分教师的汉语言文字素养较低,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写作时误用词语使得学生效仿,如混用“的、地、得”现象。

(二)学生因素

错别字的出现概率与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有直接关系。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观察不够仔细,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对待“生字”的态度往往停留在浅层认知,如字的写法、读音、基本含义,用生字组词、造句等,但在文本视域下就容易出现辨识不清、使用混淆的情况,甚至对于结构复杂的字在书写时往往出现间架结构错乱的现象。再加上同音字、形近字的出现,学生观察时往往顾此失彼,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另外,小学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很强,他们对先学的文字有较深刻的印象,而对后来学的与原先学的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产生视听选择,运用时经常出现用前面学习的字替代后面学习的字的现象。

(三)家长因素

基于“家校共育”的要求,现代社会中要求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强化家长、子女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更为密切的教育纽带,但从现实角度出发,部分家长的汉语言文字水平着实堪忧,“提笔忘字”的现象十分常见,错字、别字以及书写笔顺错误等问题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一些家长一直对孩子强调“自己教的是对的”,有时会与老师的教学产生冲突。

二、环境因素

(一)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中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存在“师生”与“生生”两类主要关系。就学习目标而言,普遍存在“只要对的,不管错的”,这是学校环境下教育效率的必然要求,但这种对待错别字的态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即教师只指出错字、别字,没有解释“为什幺”,学生无法从根源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中缺少有效的沟通,个别学历较高的家长可以系统地给孩子讲解错字和别字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去改正,但一般家长的做法主要在于强调“按照书本去写”“不懂的去查字典”,尤其在“作业辅导”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错别字监管机制。

手机早已普及,无时无刻与人们不分离。这对小学生来说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利用微信群或QQ群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孩子常以做作业为借口来玩手机,不但挤占了学习时间,而且养成了坏习惯。

(三)社会环境因素

1.各类商铺名称牌、媒体广告词的影响

如某卖衣服商铺的名称牌——衣号仓裤,某咖啡厅的名称牌——益喝苑,某卖摩托车店的名称牌——骑乐无穷,某小学在象棋兴趣小组角的标语——乐在棋中,某大学食堂窗口上方的名称牌——秦食皇……这些显眼的广告,虽然能为商家引来生意,却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尚不确定的判断力。学生司空见惯了,自然会将广告中的词语当作正常的词语使用。当教师给判错时,他们还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来辩驳。

2.部分阅读刊物及教材的影响

部分编辑部审稿不严,没有将作者稿件中的错别字一一校正,阅读刊物中随时都能发现错别字。

总之,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的开放程度也在逐渐提升,这有利于建立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机制。但是,教育的开放性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外部环境会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互联网文化会不断干预传统学校教育的内容,都会造成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加重。

注: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当地小学生易写错别字问题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号:BY[2021]G06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