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婧

摘要: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着名的“湖畔诗人”。本文从他的自然观入手,分析他的名作《丁登寺》,来了解华兹华斯的诗歌取材和语言的特色。

关键词: 华兹华斯 湖畔诗人 自然观 取材 语言 《丁登寺》

华兹华斯(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英国诗坛的重要诗人,对英国乃至世界浪漫主义运动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一方面以山地湖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平民质朴的生活与城市的喧嚣和人欲横流的现实相对照,表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诗人又寄深情于江山之景,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融合为一,在大自然中寻觅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慰藉。《丁登寺》是华兹华斯的名作之一,诗中描述的是诗人重游位于威尔士境内赛文河的支流怀河河谷之内的一座中世纪大教堂——丁登寺时的所思所感。他曾于1793年首次游览这座寺庙,5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有名的长诗。诗人曾这样评论自己的这首诗:“这首诗是我心情舒畅时创作的,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其它的诗是在如此愉悦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内容应该以普通的乡村生活为主,应当歌颂自然和平凡的美好;与乡村生活和自然美景相对应,诗歌的语言应当采用中下阶层普通劳动人民的语言。本文将从《丁登寺》的取材和语言两个方面的特点分析这首诗,以更好地理解华兹华斯的写作理论和写作风格。

一、取材

华兹华斯反对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他针对古典主义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的创作倾向,提出了诗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而且要以平凡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主张,要用自然的语言表现自然的思想。他认为:“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存在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因此能让我们更确切地对他们加以思考,更有力地把他们表达出来;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华兹华斯的诗中看到江河湖泊、田野森林、天空白云、飞禽走兽等对大自然风景、乡村生活的描写和赞美,但他不是一般地写自然之美,他诗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不是无关的外在存在,而是诗人自己的生命,喜怒哀乐,与人性紧密相关。

《丁登寺》的取材便是源自诗人的这种自然观。这首诗里,诗人开篇便以优美而富有节奏的语言描写了柔声低语的山泉(soft inland murmur)、峻峭巍峨的山崖(steep and loftly cliffs)、村舍密布的田野(cottage-ground)、簇生的果树园(orchard-tufts)、袅绕的炊烟(wreaths of smoke)……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同时,他也写道,自然的美景以及对这美景的回忆给他的心灵带来巨大影响,当他身心疲惫之时,脑海里那些美好的自然形体给他带来了甜蜜的感觉,使他恢复了心灵的恬静(These beauteous forms/.../felt in the blood,and felt along the heart/And passing even into my pure mind/with tranquil restoration...);自然和心灵的结合成为一种和谐的力量,“让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安宁/我们能够看清事物内在的生命”(While with an eye made quiet by the power/Of harmony,and the deep power of joy/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他深信自然背后蕴藏着伟大而永恒的灵性,因而他把自然视为人类最好的道德教师,视为自己毕生的朋友和导师(In nature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sense/The anchor of my purest thoughts,the nurse/the guide,the guardian of my heart,and soul/of all my moral being.)。

二、语言

在诗歌的语言方面,华兹华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也将这些理论完全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首先,以《丁登寺》为例,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的是自然而质朴的语言,这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所提倡使用的矫揉造作、故作高雅的宫廷贵族语言,他也不同于一些诗人使用华而不实的辞藻。华兹华斯曾在《序言》中提到诗歌的语言应是“真实的语言”、“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自然的语言”,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纯朴有力、自然而富有哲学意味,完全适于诗歌表现,也符合其田园风格的题材的需要,是非常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没有必要刻意创造另外一种与日常语言不同的所谓诗的语言。

其次,华兹华斯认为诗歌中既要使用描写自然的语言来强调感性认识的首要地位,又要有表达沉思的语言,以此肯定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在《丁登寺》中我们看到,第一种语言往往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其特点是清晰明了,句法简单,变化不多。第二种则具有独立于自然的特点,其语义具有多向性,受语境的制约较大,句法复杂,富于变化。

华兹华斯还探讨了诗歌创作过程中感性语言与表达沉思的语言二者之间的关系。感性语言是表达沉思语言的基础。沉思需要推理,而这些推理同感性语言中的具体事物的名称相联系。由于人们已经知道事物名称的意思,藉此可以获得对推理的初步认识;通过阅读分析,最终可以使抽象含义与具体概念相联系。这在其名作《丁登寺》中得到充分体现。诗人在大自然和感性语言中发现了自己“纯洁思维的锚地,/内心情感的滋养者、向导和保护人,/道德品质的灵魂”。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华兹华斯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作品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思考的力量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正如诗人在《丁登寺》中所说的那样:“一种动力,一种精神,推动着/思想的主体和思想的客体/穿过宇宙万物,不停地运行。(A motion and a spirit,that impels/All thinking things,all objects of all thought,/And rolls through all things.)”同时,他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把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用文字表现了出来。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主要奠基者,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的诗论、诗作及其自然观亦对美国的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美国现代诗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和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他们继承着华兹华斯的传统,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真实地再现生活,将诗歌创作推向大众化、口语化。

参考文献:

[1]李公昭.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刘保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诗歌成就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穆睿清等.外国文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4]张秉真等.西方文艺理论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