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摘要: 舞狮运动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本文通对我国南、北狮的起源及其运动特点进行对比,以促进舞狮运动的优秀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舞狮运动运动特点比较

舞狮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一、舞狮运动的起源

(一)汉代起源说。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使者扬言,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将狮皮剥下,由两个宫人装扮成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章帝,连大月氏使者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1]。

(二)北魏起源说。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据说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面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魏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魏帝因喜爱舞狮,便命人仿制,使其得以流传后世。

(三)唐代起源说。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殿时,看见殿前阶下有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滚球,姿态威武。唐玄宗醒后命近臣模仿造出他梦境中的瑞兽,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此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写道:“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就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四)佛山起源说。

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农作物。因它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乡民称之为“年兽”。乡民不胜其烦,便商议如何消灭“年兽”。有智者建议用竹篾和纸扎成“年兽”的形状并涂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持两把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拥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惊骇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为了庆祝驱赶“年兽”成功,乡民便于春节期间将假兽拿出来舞动。此后乡民把这项活动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是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除了新年期间,乡民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亦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之用,希望能镇宅旺宅、降伏鬼神、五谷丰收[2]。舞狮时的乐器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

二、舞狮运动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舞狮运动的分类。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舞狮运动主要分为南狮和北狮两种。南狮运动流行于华南和海外,北狮最初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1.南狮

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亦称醒狮。

南狮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南狮主要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温驯而和善;武狮以张飞作脸谱,勇猛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南狮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真狮头,而比较像传说中的“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据传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南狮早期多以黄、红、黑三色为主,黄色代表刘备,黄脸白鬚,脑后有三个金钱,代表智、仁、勇具备;红色代表关公,红脸黑鬚,脑后有两金钱,代表智、勇双全;黑色代表张飞,黑脸黑须,年少气盛,脑后有一金钱,代表勇。为了适合比赛,现在的舞狮造型不再以黄、红、黑三色为主色,而多以鲜艳颜色为主,以吸引观众,多以金银二色为主。

南狮舞狮之前通常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3]。

2.北狮

北狮是盛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之一种舞狮技术。北狮比较着名的有安徽青狮和河北保定双狮。现在的北狮以安徽青狮为蓝本。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不如南狮庞大,狮头较为简单,一般是木雕,头部亦没有五彩缤纷装饰,纯粹是兽毛颜色,惟其顶部加一独角以示其为不同平凡的兽类。北狮全身以缨毛作狮被,甚至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所着之裤子与鞋都和真狮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像一头真狮。

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狮。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

(二)南、北狮运动特点的比较。

1.南狮

南狮造型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主要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

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以“采青”最为常见。相传清代“采青”有“反清复明”之意,现在一般取其意头,象征生意兴隆。“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一口吞下,然后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桩(经过高低不一的长木桩),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南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5]。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狮子的威猛形态,一般是二人共舞一狮。舞狮主要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因此南狮是重“意”的舞法,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随着锣鼓的节奏,南狮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绝;其飞腾跳跃之时,让人胆颤心惊而又昂然振奋。这时候的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让人喜爱。

2.北狮

北狮动作灵活,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北狮舞动以愕、怕、喜、爬、蹲、退、滚、扑、跌、翻、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北狮眼睛、嘴巴、耳朵会开动,此种技术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

北狮表演多为雌雄一对,以愉悦观众。若配以一对小北狮,则以小北狮嬉戏玩弄大北狮,而大北狮则以弄儿为乐,表现出家庭的温馨。

北狮的“摆阵”(即摆青)和“破阵”(即采青)十分惊险,显示出奇、难、险的特色。北狮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北狮舞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舞武士持球翻腾滚确,引狮起舞,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与舞狮尾者默契配合,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方称上乘舞技[4]。

通过民间巧妙的改良,北狮舞中之狮已不是凶残暴戾之猛兽,而是很驯服的家畜,有时表现得像深于世故、沉着稳重的老者,有时表现得像天真顽皮的小孩。可以说,北狮是一种重“技”的舞法,此乃北狮的运动特点。

三、结语

提及舞狮,人们普遍会认为它是为节日助兴的表演项目,因此,真正了解舞狮的人并不多。纵观南、北狮运动的发展历程,都是源于民间,发展在民间。北北里(位于河北省徐水县)是我国北方舞狮文化的发祥地,但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普及。相对于北狮,南狮的发展较为喜人。南狮在我国岭南一带开展十分普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南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品牌。近几年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大力推广,南狮在北方也得到开展(如辽宁、天津、山东等地),尤其是随着华人的迁移,舞狮活动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南狮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虽然舞狮运动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经从民间活动走进赛场,被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但南狮和北狮在其发展途径上还是应该多增进沟通交流,彼此借鉴,互相学习,从而更好地彰显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真正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让我国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7-78.

[2]高谊,姚树贵.中国舞狮[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1-12.

[3]王继娜.关于中国舞狮起源与发展的初步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9,(3):28-30.

[4]解乒乒.从舞狮运动的概念、特点与功能探讨现代舞狮运动的发展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3):352-354.

[5]姜玉泽.舞狮运动的形成与现代舞狮的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