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月平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作者灵活运用此理论,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观 初中数学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它不仅是一种心理学思潮,更是一种哲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观点: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活动。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如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及合作学习等,这些教学模式对数学、科学和语言等领域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给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带来什幺样的启示呢?

二、教学观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1.及时更新补充数学知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水平。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因此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这一观点尤其符合数学专业的现状。比如我们将新旧教材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方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几何概念的定义方式上主要有四种变化:用直观图形代替文字描述;变描述型定义为发生型定义;精炼概念;放宽了概念的决定性属性组等。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一些内容如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新增加一些内容,如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此外,2011年的《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如*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等等。

由于时代的进步,数学知识不断更新,数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应及时了解数学知识的变化,增强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上不断更新、补充相关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他们知识结构,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把被动转为主动。

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此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观点不同观点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方式。

“小组讨论”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所学的内容有着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的作用。在讲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游戏公平吗》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丽周末都很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对双方公平的方案来决定谁去看电影。讨论的结果自然是五花八门的,有小组回答说:用抛硬币的方法;有小组回答说:用转转盘的方法;有小组回答说:用掷骰子方法……表面上看,似乎这个“小组讨论”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使观点或想法得到同学及老师的肯定,不再感到学习是压力、是负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充满激情和自由;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中国教育有个薄弱环节,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相似三角形”时,我校教师自己结合学习内容,补充了实践活动课《测量旗杆的高度》。实践活动课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或路灯杆)的高度,得到数据后填写在教科书的图中,然后对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旗杆(或路灯杆)的高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于一种形式得到结果,再从比较中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可以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合作,达到知识互补。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3.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化的语言,便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事例,便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笔者把这个题目分解成四个便于学生理解的问题:

(1)根据已知条件,你能写出h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吗?

(2)你能画出大致图像吗?

(3)如何求球从弹起到回到地面所需要的时间?

(4)如何求经多少时间球的高度达到3.75m?

4.利用真实例子,明辨错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知识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这些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呈现,而是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真实性的学习内容,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为此我们可以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真实的案例,从实际出发,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三、结语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由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逻辑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33.

[2]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5):56-60.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1999(1):35-39.

[4]陆小平.在过程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J].教学月刊,2014(6):9-11.

[5]顾广林.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反馈与调控策略[J].教学月刊,2014(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