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满团

摘    要: 职业倦怠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教师身心健康、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开展。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帮助解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可以从引导教师产生积极情绪、引导农村教师构建健康人格、建立积极农村教师工作制度和良好工作环境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农村教师    职业倦怠    职业幸福    积极心理学

职业倦怠(occupation burnout)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udburg)于1974年首次引入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马勒诗(Maslach)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症状”[1]。他们指出,职业倦怠最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因为这些职业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长年精力耗损,工作热忱容易逐渐消退,进而对人漠不关心及对工作持负面态度。农村教师作为助人行业中的特殊群体,因为其工作任务的繁重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工作条件的艰苦性,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就目前而言,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严重影响农村教育发展,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作为个体在工作中处于身心疲劳与枯竭的状态,一般来说两类人群中较易发生:一类是助人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另一类是高压力群体,如高级白领、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处于竞争激烈岗位的人。教师作为一种为社会培育下一代的工作,常常默默地在背后为他人付出很多,所获回报甚少,本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此外,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培养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承载的劳动任务与压力越来越大。然而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增长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可以说,教师工作具备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第一大群体的特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尤其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主力军——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更突出,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在农村学校接受教育孩子的家长受到自己教育程度的影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远不及县城、城市学校的家长关注,而且当今我国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存在及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出现寄宿制学校,使农村教师的劳动艰巨和繁重。另一方面肩负着国家基础教育的重任,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身心投入程度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然而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他们的生活及子女接受教育的社会保障条件远不及县城、城市学校教师的条件。其倦怠具体表现有:一是情绪衰竭。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他们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觉得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农村教师会认为自己无法专心致力于工作,逐渐有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压抑。二是冷漠,对工作缺乏热情。主要表现为厌倦工作,依仗“惯性”工作,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待学生或同事态度十分冷漠,对学生活动缺乏热情,尽量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缺乏创新动力;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认为评价体系不公平,对个人待遇不满;对学生缺乏关爱,持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工作方式简单乃至粗暴,不能结合学生身心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个人成就感降低。农村教师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负面评价,感觉不到自身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其看做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缺乏职业自豪感,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觉得前途黯淡,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

二、积极心理学是关注个体幸福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Sheldon和King定义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2]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3]。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4]。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做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共有自己研究的三个主题:(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它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目前,有关积极情绪和体验的研究焦点在于幸福与满足感、快乐与爱、希望与乐观情绪的培养。(2)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积极人格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包括爱与工作的能力、正常的人际关系、个人的主观体验、毅力、勇气和创造力等。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勇于面对现实。(3)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社会性。人的体验在环境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5]。因此,创造民主、和谐和自由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人们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开发。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所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与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目标是一致的,可促使农村教师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视点和问题,产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教育行政人员思考如何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工作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成就感,体验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个性等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对农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提供崭新的视角。

三、提升职业幸福感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之道

减轻或消除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自身及社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关注,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体验积极情绪,获得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观点就是积极的情绪体验。根据积极情绪理论分析,无论是给予学生期待的教师,还是得到鼓励赞扬的学生,其情绪状况无疑都是积极的。在积极情绪体验的推动下,教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师生关系更融洽,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不断增加。因此,农村教师一方面应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另一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二)构建健康人格,获得心理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要防止人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最有效手段就是积极预防,即把努力的核心放到塑造与发展教师积极人格品质上。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对他人友善,不论是对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会使人感到大方、能干,从而带来强烈的归属感,赢得微笑、赞赏和善意的回报,产生快乐和善意的内心体验。根据积极心理学这一观点,农村教师一方面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重视社会交往、社会支持,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情感,从而促使教师以更大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形成乐观主动的生活态度,要坚持学习,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从而获得心理幸福感。

(三)建立积极的工作制度和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获得社会幸福感。

建立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组织内部系统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积极的工作制度有利于员工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基础教育应建立多方位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给农村教师提供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提升农村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积极的工作环境其本质就是让农村教师从工作环境中感到愉悦、体会到幸福。就个体而言,积极的工作环境不仅强调工作条件等外在因素与工作内容等内在因素的统一,而且强调工作与人的统一。就团体而言,它强调和谐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体验,人们要获得的不仅是得到某种满足这一结果,更重要的是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积极的工作环境能让人处处体会到以人为本,时刻保持愉快的心境。积极的工作环境在学校中建立了一种精神契约,在这种契约中,教师的工作热情将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挥,把工作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K.M.Sheldon & 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y,2001(3).

[2]丁洁.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心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3]Seligman.M.Positive social science[M].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onitor,1998.

[4]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陕西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调查报告(SGH13244)和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研究”(12JK009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