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正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着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追求、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内在的学习动力。相反,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必将厌学。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就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其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只依靠理论教学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引导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说到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以下是我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巧设课堂导入,以索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上课一味地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述,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讲完开头艺术。尽可能地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住学生,要引人入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内容和实际,精心设计好一节课的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素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第六课“丰富多样的情趣”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影响,就寻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四面楚歌这个成语,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及它的来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我先后叫几名学生发言,但学生都没有准确回答。于是,我将四面楚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课题——做情绪的主人。我导入新课:“我的学习历史指导,项羽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要不是四面楚歌计策的运用,使楚军悲痛性思,导致军心深教,他会不会失败得这幺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而我引导学生分析情绪对自己的影响。进一步激励学生:那究竟什幺是情绪,又有哪些种类?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感受这样的情绪,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引用生动故高及情节,以情求趣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适宜于讲故事的方式。刚从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好奇心强,因此,喜欢听故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生动、深入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我在教授《告别依赖,走向自主》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过于依赖别人的危害性时,我引用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幺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幺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幺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幺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幺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跑到河边,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更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

通过这个浅显易懂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过分依赖别人,自己就缺乏主见,难以自主。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疑促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乐于求得问题的结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层次性

根据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提高时必须围绕一个中心,由浅及深地提出问题,使学生易于探求,我讲了牛粒做风车的故事,讲完后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有什幺弱点无动于衷,学习上不努力,结果会怎样?(2)从牛粒战胜了自己的弱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这些问题既紧扣课文,又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牛粒坚强的意志力,还可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思维的路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俗话说鼓要打在点子上。课堂提问一定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要有启发性,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如讲授《人生自强少年强》一课,在教学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一知识时,我根据插图内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詹天佑、林则徐、戚继光、郑和分别是中间历史中什幺人?(2)他们各自有哪些贡献?(3)他们身上体现的共同品质是什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分析,认识到他身上的共同品质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总结,进而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

(三)设计课堂提出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育观点能深入内心世界,课堂提向必须加强针对性。如讲授《自己的事自己干》一课时,我根据课本上萌萌、小曦在随家人激发时不同的表现活动,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你们同意谁的做法,在家里你们是怎幺做的?(2)有的同学在家里是独生子女,霸蛮什幺都不让做,你该怎幺办?这样设计的问句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学生年龄,生活实际中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因此人人争抢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联系实际,以实增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道法认识和行为十点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只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所以,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实践中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育人这一核心,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用生活中的实例求解各种现象,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为标准。因此,我们要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不能机械照搬本知识,当把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空洞的说教,一方面要求教师很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社会,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要求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对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举例分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如何用典故、以妙引趣;紧凑诗词,意识索取;遍学歌溪,以歌导趣,设置图标,以图涂趣,等等,只要教师设新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道德的熏陶,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