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时选一些经典课文进行课本剧的编排教学,不但能促成合作学习,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这已被某些语文教师认同,但编排课本剧费时费力,常常导致教师们望而却步。笔者认为在课本剧的编排上,教师要运用一些“战术”,使课本剧“轻装上阵”。

一、抓转点“化整为零”

某些经典的适合编排课本剧的课文都较长,编写、排练、再演出,一般在正常课时里很难完成。这样最好考虑把课文“化整为零”,即根据地点、内容的转换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然后分组编排。

如《皇帝的新装》可分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试新装;展新装。

《范进中举》可分为:岳父赐教;集上卖鸡;喜报频传;屠户医疯;乡绅光临。

《愚公移山》可分为:聚室而谋;驳斥智叟;天令移山。

这样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参与的人多了,一组才四五分钟的戏,编排起来省时省力,一般情况下,一节就可以编排成型,不熟的课下练一练,第二节就能上演。演出时还是“连续剧”,学生可以评价小组编排质量,比“整体”演出轻松得多。

二、抓重点“一击突破”

课本剧的编排,不必追求“连续性”、“完整性”,有的课文只需抓住重点情节,编演一场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如《桃花源记》,有“发现桃源”、“做客桃源”、“再访桃源”等情节。在这些情节中,“做客桃源”是重点,就要求几个小组都围绕“表现村人热情、快活”这一中心编排这场剧,这样“火力集中”,有竞争性,编成的剧质量会好于往常。有一个小组编出了这样的对白:

村人甲:来!老弟喝酒,外边的日子还好过吗?

渔人:难啊!以前税就多,现在又要交什幺兵役税,兵粮税,兵器税,你说百姓能有好日子吗?

村人乙:这幺说外边还打仗?

渔人:不停地打呀!这里抓丁,那里又放火。

村人甲:我知道阿房宫烧了,现在又重盖了吗?

渔人:阿房宫?那啥时的事了!

村人乙:怎幺,现在不是秦朝天下了?

渔人:秦朝早亡了,又经过了汉、魏,现在已是晋朝了。

村人甲:(惊)这幺多朝代了,百姓肯定吃老了苦头了,我们这里的人可真够幸运了。

由这些对话可以看出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等内容具体展开。演出这一场剧,学生就理解了整课的主旨。

三、抓难点“奇兵偷袭”

有些课文情节不是很具体,编排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又是经典内容,演出来很有价值。为使这样的剧上得“阵”来,就要靠“奇兵”。老师在课前首先明确此处“难”,需“高手”才行。学生见老师肯定了难度,自然“重赏之下有勇夫”。

如《孙权劝学》中“劝学”易演,“刮目相看”一场得全凭“创造”,有个高手课前就创编了这场剧。

吕蒙:(看一会书,站起)这孔子的话有些还真难懂,“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咳!什幺意思呀?

侍卫:(敲门上)禀大将军,鲁大人求见。

吕蒙:(高兴)快请!有学问的来了,(迎鲁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啊!

鲁肃:将军什幺时候学得文绉绉了?

吕蒙:哪里,哪里,班门弄斧了,还要多多请教鲁大人,好见贤思齐呀!快告诉我“士不可以不弘毅”,里边的“弘毅”是什幺意思。

鲁肃:好你个吴下阿蒙,学上《论语》了,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哪!哈哈!

……

这个“奇兵”把学过的《论语》中语句融入剧中,使“刮目相看”这一成语形象化,由于事先有了准备,学这课文时当堂演出,学生很感兴趣。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赞于勒”、“见于勒”都好编排,可开场的“盼于勒”是个难点,这部分没有对话,涉及“菲利普总说一句话”、“克拉丽丝盼望”、“于勒去美洲”等多个内容,编排起来有一定难度,一个“奇兵”对此有了创意,他让若瑟夫问妈妈:“爸爸为什幺总说一句不变的话?”。妈妈在回答中把“于勒去美洲”、“来信说发财”等事交代出来,简便地用对话完成这场剧。

四、抓性格“灵活应战”

课本剧的台词需要表演者记下来,但不是“死记”,“死记”下工夫多,演起来也僵化,要指导学生“灵活应战”,首先就要把握住人物性格,台词演出时可即兴发挥。

如《范进中举》“屠户医疯”一场剧中,把握了胡屠户“嫌贫爱富”、“欺软怕硬”的性格,表演时就可顺着“范进疯话”、“众人出主意”的情节,自由展开“打嘴巴”、扯衣襟”、“讨膏药”等动作、语言。

《变色龙》一课中,奥楚蔑洛夫的语言表现很多,学生记起来费力,但只要把握了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走狗性格,再记些对应的关键词,如“疯狗、弄死”,“不轻易放过”;“那幺小”、“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下贱胚子”、“你受了害”等,演起来对话围绕这些发挥,情景就生动自由多了。

这些方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使用起来认为会给课本剧卸下厚重的装束,让它轻装闪现于课堂之上,学生可随时轻松编排演出,从中享受快乐、感悟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