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婷婷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提问能让教师适时把握学情动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教学方式 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通过师生间的教学对话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方法,目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从中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状况:提出一个问题,全场安静无人反应或是答非所问,有时也会尝试换种提问模式,如果还是得不出所需的答案,通常我们就会认为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课下复习不够,基础不扎实。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那几年,大多数时候并不重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分析,更不懂得如何正确实施课堂提问,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是简单地换几个问句。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其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要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课堂实际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有目的开展,提问则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形式,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新知识分析理解,从而获取知识,练就能力。教师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应试,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他们,那幺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但是,教师如果能分辨清楚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及时地以提问方式给予指导,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思考往往会不全面,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如果此时教师能不断启发、追问、概括、小结,那幺,学生就能层层递进,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点,主动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理解偏差、遗漏等问题更加直观,使得教师能及时调整策略,达到合理引导学生思维的目的。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必须首先注意处理好提问的“量”。有时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为了导入话题,我们往往会提出一系列简单问题让学生参与,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却给了部分学生开小差的机会,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讨论的却与课堂内容无关,或者问题过于简单、重复率过高,起不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此类课堂当然收效甚微。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简而言之,提问力求表述清楚、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化难为易,逐渐深入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又能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一节好的英语课也不能单靠一两个浅显的提问,一方面问题过少学生势必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过于简单的问题反映不出学生的学情。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要优化英语课堂提问,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达到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例如,我在模块三Unit3 reading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设计,其中一个班按原有的教学示例提问“What i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Pompeii and Loulan?”,但是大多数学生表现得很迷茫,首先是对Pompeii和Loulan非常陌生,即使有少数学生听说过,也仅仅能表达出“They are both ancient cities.”并不能给出更多相关信息。在第二个班的授课过程中,我增加了两个环节,首先给学生看了一段《庞贝末日》的电影预告片,并且要求学生看完后回答“What had happened that day?”。宏大的场面一下就吸引了所有学生,同时预告片的精准剪辑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这个历史悲剧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而后引出Pompeii的其他信息就显得较为容易接受。因为我所教的是新疆班,对于Loulan学生不算陌生,每个人都有话可讲,此时再提出“What i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Pompeii and Loulan?”,学生的表现就非常积极,从地域、气候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补充,从而形成了最终的答案,甚至比原先准备的参考答案更加丰富。

由此可见,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启发需因人而异,重视提问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也不例外,“以学习者为中心”事实上并不是新型理念,《论语·为政》中亦曾有类似观点:“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其实质就是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甚至不同的提问方式,给予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时间,促使有差异的学生的普遍发展。当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出一个他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当学生学习遇到瓶颈时,因势利导,会让他们重拾信心,继续探究。课堂提问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渗透了情感成分。因此,设计适当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洽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推动学习,有极大的益处。

课堂提问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下,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低估。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不断深入考量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总结学生的课堂反馈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技巧,如果教师能长期系统地总结成败得失,积累经验教训,那幺对教和学两方面的规律,都将有全面认识,长此下去就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罗伯特J.马扎诺,詹妮弗S.诺福德,等着.杨永华,周佳萍,译.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