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英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创设假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维,回答在这种情境中会怎样做,就是假设性提问。常见的开头词语是“如果”、“假如”、“假设”等。假设性提问经常被社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有效的假设性提问往往能激发兴趣,引发争论,启发思维,让学生在论证“假设”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纵观社会教师对假设性提问的运用,笔者发现一些明显问题,影响了提问效果,对之改进、优化乃当务之急。

一、假设性提问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一,影响兴趣,限制思维。

“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什幺措施巩固你的统治呢?”刚接触到这样的假设性提问,学生会充满兴趣,积极发言。这样的假设性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但如果每次碰到类似的情况,教师都用这样的句式提问,“假如你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你会采取什幺措施巩固你的统治”,那幺不但所设角色脱离学生实际体验,而且会变得形式单一,影响学习兴趣,限制想象与思考。这一现象在现实教学中并不少见。

2.超出学生生活经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获得和形成了相应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假设性提问必须立足于这一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一致,否则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假”的,信口开河,甚至不着边际地“假设”一通,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教学《生活的故事》时,提问:“如果你有1万元人民币,你会怎幺消费?”有的学生说:“用6000元买个苹果手机,4000元买台电脑。”有的说:“全部借给别人,收取利息。”有的说:“每天买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实际上背离了教学目标,不能体现健康的理性的消费方式。原因在于,乡镇的孩子从来没有一下子花过这幺大笔钱,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讨论和回答脱离了实际。

3.脱离学生发展水平,回答与角色不对应。

假设性提问如果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那幺学生的回答实际上是不能实现该角色所应承担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的。如教学《传媒的行程》时,这样进行假设性提问:假如你现在是某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你们公司最近出产了一批新产品,你会用哪些方式宣传你们的产品?该提问让学生扮演时下热门职位,似乎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但初一学生并不真正熟悉“销售部经理”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做的工作,他们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的。又如,教学《鸦片战争的烽烟》时,一教师讲到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时候,这样提问:“请同学们用政治家的思维去思考:战争胜利了,如果你是政府代表,你会向中国政府提出哪些要求?理由是什幺……”尽管很多学生有当政治家的梦想,但他们对政治家的认识非常模糊,更不用说政治家的思维是怎样的思维。最终学生的回答并不能真正体现“政治家的思维”,学生并不能真正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角色。

4.形同“虚设”,不利思维发展。

“明知”故问,不适当的假设性提问。教学《鸦片战争的烽烟》时,教师提问:“既然鸦片危害如此之大,如果你是清朝的统治者,你会怎幺做?”表面上看起来这一提问很有启发性,但仔细分析下,它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鸦片危害如此之大”已经给学生作了暗示,让学生明确知道鸦片的严重危害性,所以学生的回答都是一边倒的“禁烟”、“销烟”。

提问“虚情假意”。教学《全民族的抗战》时,一位教师播放视频“习近平77年七七事变纪念日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七七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尔后进行假设性提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青年,那幺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提问似乎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做出爱国行动:拿起枪杆子进行抗战,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但这样的假设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教师不经意间已经给了学生要有爱国心的暗示,学生的情感和相关的言行并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需要。

5.过于开放,泛泛而谈。

教学《大一统的汉朝》时,提问:“假如你是汉武帝,要巩固你的统治地位,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呢?”确实给学生创设了展开想象、自由思维和自主表达的空间,能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发挥。但这样的提问实际上过于开放、过于自由,学生因缺乏背景知识的铺垫,往往会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未能进入预定的方向与目标中。

二、改进与优化对策

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及反思总结,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其改进、优化之策如下:

1.提问要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假设性提问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随意发挥,而要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随便发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针对性,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重点,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不易理解的内容,或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或为了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或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等。《秦末农民起义》中提问:“如果老天爷不下大雨,秦末农民大起义难道就不会爆发了吗?”让学生明白农民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全民族的抗战》中提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你是当时的热血青年,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丰富假设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有效的假设性提问应该是假设形式丰富多样的,提问内容富于启发性,这样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探究动机,启发积极思维。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假设性提问的方式,不但有角色扮演,还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如教学《全民族的抗战》时,提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青年,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教学“日军偷袭珍珠港”时,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人,当你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你会有什幺反应?”这样提问,“如果美军能提前破译日本军事情报,珍珠港事件还会发生吗?‘二战的进程可能会有哪些变化?”抓住偶然性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必然性。从反面进行提问,如在讲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提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请说说理由。”等等。

3.贴近实际,引领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运用假设性提问,要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为起点,运用“最近发展区”。有效的假设性提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学生的认知能力。如《生活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将提问情境作如下更改:“假如你父母恰巧出差一周,临行前给你留下200元钱作为一周的生活费,你准备怎样花这些钱?请对自己一周的开支情况做个预算。”这样的假设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在吃饭、交通、学习、零花等方面作出的开支打算就比较合理。假设性提问贴近学生实际,引领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理财意识,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4.做好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

学生的回答或泛泛而谈,或不得要领,或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教师的提问缺乏必要的铺垫。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假设性提问,教师要注重引导,作好铺垫。如教学《大一统的汉朝》时,教师可先回顾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让学生明确,统治者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方面考虑巩固措施。再引导学生明确当时汉武帝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包括分封制的不利影响,地方官员和皇族势力的强大,汉初,币制混乱,思想上太杂乱不统一等。再作出假设性提问,提问:“假如你是汉武帝,要巩固你的统治地位,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比较集中,考虑得比较深刻。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反思、不断总结,让提问真正发挥实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花.提问得法教学给力——以《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3(3).

[2]夏陈伟.基于对话理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

[3]汪剑明.让课堂提问来得更生动些——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09(2).

[4]潘海龙.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