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婷

摘 要: 英语精读课堂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上精读课应该是一次美的历程,教师应该利用英语教学媒体手段、文章本身及篇章教学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从字词段等知识的学习跨越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熏陶,促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为一种学习动力,推动英语精读的教与学。

关键词: 英语精读 美育 人文素质提高

英语精读课堂上到底应该教什幺?词汇、句型、段落的知识?听、说、读、写的技能?还是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些都是教学的内容。笔者认为英语精读课更应该是一种美的欣赏,是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的培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一次精读课应该是一次美的历程。

笔者还记得在高中语文课上陶醉于对名家名篇写作手法和风格的赏析,那真是美的熏陶和享受;难忘在小学语文课上满含眼泪听老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情感冲击,至今仍能吟诵《春》、《荷塘月色》等文章。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虽然比重不小,却很难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触动和美的享受。这固然可能是因为英语不是母语,语言上的隔阂造成了欣赏的障碍,但是英语教学的传统课堂模式恐怕难辞其咎。精读教学,特别是基础阶段的精读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重点仍放在字词的解析、难句的分析和解读上,只重视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就容易忽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更谈不上对文章美的认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按照老师的授课节奏,如果只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就容易忽略文章整体,也就谈不上对文章高层次的赏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上英语课的心理期待和学习重点,笔者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做了一次小型的问卷调查,共回收87份问卷。

在回答“你认为英语精读课上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什幺?”时,

A. 单词和词组

B. 难句的解释

C. 英汉互译联系

D. 段落结构分析

E. 美文的赏析,美的熏陶

五个选项之间,47人选择了“美文的赏析和美的熏陶”。

在回答“你认为以下哪些方面的知识是需要的?”时,

A. 语音

B.语法

C.词汇

D.文体

E.文化背景

E文化背景(60)排于词汇(73)和语音(63)之后,是学生渴望了解的知识点。

由此看来,学生对于探寻英语文章字词结构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强烈渴望已经是教师们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一部分了。

在回答“在目前所学的精读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篇,为什幺”的时候,学生极少从实用角度选择印象深刻的文章,他们给出的理由多跟情感有关,如:“文章里体现的人性美,让我印象深刻。”大学英语四册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共学习了二十多篇文章,出乎笔者意料的是,高票当选的是一篇题为 “My fathers son”的文章,共有17名学生提到自己印象深刻的是这篇文章,理由多是文章感人, “感情真挚……最喜欢结尾, 情感表露得朴实深刻”;“描写了父子之间从冷战到和好,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让人感动”;“本文真情实感,感人至深。”“质朴的情感打动人心”;“简单好理解,情感真挚”;“叙事使其具有可读性、趣味性,而且文章非常感人”;“感同身受”。排名第二的是14位同学最难忘 “My Graduation Speech”,其理由是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演讲”;“给毕业生的启示,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接受美的熏陶,不要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能更好地引导我们未来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大多数学生虽然不记得课文的确切标题,却选择了能让他(她)记住主题的课文。

而在回答中学时期所学的哪篇英语文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时,多数学生没有填写。有的给出诸如“中学时代为了高考,语法词组单词占据了所有英语学习时间。如今大学如脱牢囚,全部忘了”;“没印象,不记得了”;“几乎都没印象”;“没印象,在复习高考”。由此可见,功利目的下的学习可能取得即时的效果,但这只是短时效应。只有将所学和自己的情感同化,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理解而认同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文章,其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过文章内容的本身。“面对优秀的文学作品,人们由冲动到解读,由领悟而产生共鸣,由阐释而得到愉悦,这就是文学审美。文学最重要的特性是审美(P. 134)”[1]。大学英语老师有责任也有条件利用课本的原文材料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语言的美、情景的美、精神的美。“从美育的实施效果来考察,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是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从育人目的来认识美育,是以对人的全面塑造为目的的教育”[2]。因此,在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美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篇章教学,利用英语原文材料,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人格的完善离不开高尚审美情趣的熏陶,离不开审美能力的训练。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精读课是学科基础课,正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从形式上看,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完全能为英语学习营造美的欣赏环境,用音效和画面辅助教师,补充课文背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比如:配合前文提到的“My Fathers Son”,教师可以播放与主题相关的电影《金色池塘》片段。该电影讲述了两代人的情感危机,执拗的父亲与叛逆的女儿之间多年的隔阂在以前的旧居——金色的池塘边终于得以和解。片中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演员精湛的演技,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两代人虽然冲突不断却难以割舍的亲情。影片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非常容易打动观众。通过多媒体手段,运用视频材料进行课文理解的补充,思想和情感有了生动具化的美的表达,从而实现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美育渗透。

从内容上看,英语精读的课文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材料基础。正如《综合教程》的前言所言,课文绝大多数为英美作者的原文,涉及的主题包括人文修养、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性格塑造等,这已经为我们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想,塑造正直坚定的意志品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编写宗旨上,除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提高学生的四边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我国新时代所需要的英语专门人才”[3]。《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第三版前言也说,“选文题材丰富,富有时代气息、人文精神和开放意识”[4]。可见,英语精读课所选用的材料原本就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终极目标的。以《综合教程》第一课“永远别说‘再见”为例,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描写了作者儿童时代搬离老房子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祖父叙述自己的经历开导和引导作者应该有坚定的意志,珍视生命中快乐、幸福的时刻,保持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文章以身边亲历的事件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笔调亲切自然,以情动人,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生活中感受的祖孙亲情,体会到文中祖父的故事对作者心灵上的触动才会更有说服力,从而产生愉悦感。在开学伊始,老师在教学时就超越字词的界限,将重点放在情感的激发和引导方面,为未来精读课教学奠定情感的基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谓一举数得。学生印象深刻的“My Fathers Son”[5]讲的是永恒的父子问题,青少年时期的作者与严格专制的父亲水火不容,但时间淡化了父子之间的仇恨。当父亲老了,作者也成了中年人之后,父子之间逐渐从仇视到和解到互相关心,最后冰释前嫌,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得以释放。文章是叙述文,没有复杂的结构和华丽的辞藻,难度不大,没有特别深刻的哲理,不是名家之作,却以最质朴的父子之情打动了“90后”学生,成为他们印象深刻的文章。笔者认为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一定会更深刻地理解和加倍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也会更加投入。

第三,英语精读课上的篇章教学模式为精读课堂上进行美育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基于篇章分析的精读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将语言美的几个层次和教学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审美能力。“英语语言的美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从思想内容上看,有主题思想美、思想情操美、人物形象美、情节起伏美等;从结构形式上看,有篇章结构美、对称平衡美、语法严谨美等;从音调韵味上看,有语调美、韵律美、节奏美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词义丰富美、比喻修辞美、形象描述美、表达变化美等”[6]。篇章教学通常遵循的模式为整体-局部-整体。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传达的思想内容美;从局部着手,利用语境帮助学生进行重点词汇的辨义、难句的释义、修辞方法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体现的音调韵味美和表达方式美;再回到整体,带领学生分析结构布局、作者的写作思路,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体现的结构形式美。这样,基于篇章的精读教学,很自然地将美育和智育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境界,也提升了精读课的教学品质。

刘向政认为“把语篇分析与审美意识的培养综合融入课堂教学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整合与同构,有尝试的必要性”,因为“一旦把美学中的内模仿、移情、直觉形象、审美主客体同构等概念或理论淋漓尽致地运用在语篇教学上,可以最大化地增强学生的想象意识,从而根据所学语篇的意象,通过认理、循理、求理等认知活动,创造性地预见到语篇文本的外显与内隐意义,再通过理性思维的过滤,归纳、演绎语篇材料,使之抽象化、逻辑化,以便整体掌握其文本内容”[7]。仍以《综合教程》第一课为例,文章第13段“I want you to remember instead the joy and the happiness of those times when you first said hello to a friend. Take that special hello and lock it away within you—in that place in your heart where summer is an always time.”(译为:我要你记住那些你第一次问候朋友时的快乐时光。记住那个特别的问候,把它保存在心里,这样你的内心就会永远充满夏天的快乐和幸福[8]。)“第一次问候朋友”是借代的手法,代指经历过的快乐时光。“夏天”是暗喻的手法,比喻幸福快乐的时光。“和朋友见面”是个令人高兴的体验。而“夏天”给人的感觉是阳光明媚、玫瑰绽放,孩子们在海滩嬉戏,欢声笑语和生机盎然,总之,这是令人愉悦的体验。通过分析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利用审美心理中的移情、联想,既能够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选词修辞的用意,又能够从心理上得到美的洗练。《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Sense of Wonder(惊喜之感)”,“Whenever you are and whatever your resources,you can still look up at the sky-its dawn and evening beauties,its moving clouds, its stars by night.You can listen to the wind,whether it blows with majestic voice through a forest or sings a many-voiced chorus around the corners of your apartment building,and in the listening,you can gain magical release for your thoughts.”,在排比句所营造的美景中,读者头脑中出现了大自然晨曦微风、流云繁星之美,重新感受欣喜之情,自然能对文章的主题 “探索和思考大自然的神奇的美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有更深的理解。“审美的关键之处在于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生成的同时,美感也就产生了。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就得到了精神的愉悦”[9]。基于语篇的教学模式对文章修辞方式的分析是精读课上美育的重要一环。“在语篇中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刻领会其精当之处,把握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写作风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达到欣赏的目的;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与语言素养”[10]。利用篇章教学,用教材的原文打动学生,唤醒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审美联想,从而达到美的欣赏。

精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精神层次上发现语言材料的优美之处,而不是从实用科学角度学习语言的使用,反而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到地道优美的英文,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活动,如诗歌欣赏、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总之,英语精读课堂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审美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5.

[2]王一川.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P.190.

[3]何兆熊.综合教程(第一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P.ii.

[4]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6]杨贤玉,李悦.论英语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4.7.

[7]刘向政.语篇教学与审美同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9.

[8]马德高.《综合教程》课文辅导.新华出版社,2006.8.

[9]张知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美学意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

[10]郭亚玲.语篇分析与精读教学[A].北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C].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