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萍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品读诗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诵读小古文,以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进行诗配画创作,以培养高尚的情怀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幺,在学习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引导:

一、 在品读诗词中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传统的道德是依附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我们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同时,自然也就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所学、所诵诗词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比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仁孝之心。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自然巧妙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展现了创作这一首诗的具体情景,从而表现诗人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在教学课文时,我们可以结合文字适时地教育学生从小体贴父母,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文引诗、理解了课文内容后,随之对学生进行迁移引导,升华情感,知道从小就要有一颗孝心,懂得感恩父母。在此基础上,带学生完整诵读孟郊的《游子吟》,拓展诵读相关孝心的古诗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习,学生被清代黄仲则《别老母》一诗“风雪之夜离别老母的无奈与不舍”所感染,被宋代王安石《十五》“南北相望、深深牵挂”所感动,深深地体会到母子连心、母子情深,更是自然想到了无微不至地关心、爱着自己的父母!以及对“尊敬长辈是我们应需拥有的美德”的认识、理解也就自然地渗透到他们心里。

当然,在我们的古诗词中,能够读到的不仅仅是孝心,还能读到善良、智慧、诚信、忠义……只要我们能够带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延伸,无形中,“古诗”蕴藏的榜样的力量,蕴藏的传统美德,自然会内化为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在诵读小古文中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

做人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就是要带着诚实、平等的心意,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熟练地运用丰富的语言文字,与人沟通。当语言和文字彼此结合得紧密,运用起来的含义丰富、准确、高效,就可以称为优秀的文化体系,而我们的中国古文化就属于这一类。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古文化中的精髓,帮助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指导学生进行小古文阅读,恰恰是提升文化素养的一个良好途径。

《当代教育家》杂志执行主编朱文君老师编着了《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一书。我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借助午间阅读时间、阅读指导课等时间带孩子们诵读。没想到,第一次带孩子们诵读,孩子们就深深喜欢上了这样的文字。第一篇《放风筝》,儿歌式的简短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后,孩子们借助动作表演理解了“汝”和“吾”的意思,在之后的即兴创编小古文环节里,各小组情绪高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了多篇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小古文来:

“操场上,做游戏。汝前行,吾后行。”

“晚饭后,去散步。汝前行,吾后行。”

“游乐园,坐木马。汝前行,吾后行。”……

再如小古文《孔融让梨》所涉及的内容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孩子们理解了文中的“独择、故、曰、当”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了孔融的谦让有礼后,我出示了一幅“公交车上小明让座”的图片,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即兴创编起来了:“明六岁,与母同乘车。明独择立,母问故,明曰,儿年幼,当让座。”

创编仿说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古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同时也让孩子们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样的创编训练中得到了提升,更让孩子们懂得要向我们的先人那样不仅要说文明语言,更要有文明行为!这样的小古文诵读对孩子的分辨力、创造力、语言的会心力、修复力等进行了多方位的训练,全面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 在创作诗配画中培养高尚的情怀素养

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孩子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例如杜甫的《绝句》,一、二两句描绘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的美景,柳枝嫩芽初发,黄鹂成双成对,白鹭自由飞翔,这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画面让孩子们感受到自由自在的舒适,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奋发;三、四两句描绘诗人站在窗前,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上的千年积雪;看到停靠的船只,想到此刻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触动乡情。读完整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引导孩子们诵读诗句之后,我布置了一项书画作业,请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并在画的适当地方提上杜甫的这首《绝句》。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孩子们在诗配画的创作过程中,知道了在作画过程中要通过“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感受诗中蕴藏的自然之美,还知道了通过画面上那位伫立窗前的诗人,感受到他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那种失落之态。

孩子们在读诗、配画中,不仅培养了泼墨挥毫的雅致情趣,更是完成了一次穿越,与诗对话,与人对话,与史对话,无形中提升了个人的情怀素养!

诚然,优秀传统文化既补充与丰富了语文教材,也给塑造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情怀素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我们要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教材的结合点,充分进行课程资源的补充、开发、利用,将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理解,在传统文化浸润中培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