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霞

摘要:王阳明“心学”的诞生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先求索于佛寺道院,再求索于朱熹“理学”,后与朱熹“理学”渐行渐远,心学萌芽,最后龙场悟道,“心学”诞生。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朱熹理学;诞生历程

圣贤王阳明

在儒家体系中,公认的圣贤有四个: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而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被普遍公认为圣贤,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公元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有钱的大户人家。在王阳明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状元,于是举家迁往北京。公元1483年,王阳明十二岁,写了一首诗,叫做《蔽月山房》诗曰: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一个十二岁的孩童,便已经具有了辩证的思维能力,实属罕见。

公元1508年,龙场悟道,心学诞生。

公元1517年,王阳明任江西巡抚时,在江西剿匪。

公元1519年,王阳明四十八岁,王阳明平宁王叛乱。

公元1527年,王阳明五十六岁,朝廷派他去两广地区平复少数民族叛乱,令当地叛乱分子闻风丧胆。

公元1528年,王阳明五十七岁,留下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便永远离开了,那句话是: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日本武将东乡平八郎的腰牌上只有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心学”的诞生历程

1. 求索于佛寺道院

王阳明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圣贤”!

高僧、道士是最有仙气的人,好像离圣贤比较近,于是王阳明首先求助于他们,整天跟高僧讲佛法,跟道士学打坐。

结果呢,并没有从中得到实质性的助益,而且因为“沉溺”于此,王阳明错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结婚。

结婚前一天,他溜达到一个道观,和道士学习打坐,这一坐就坐了一天,忘记了自己还要拜堂成亲。后来岳父家里人找到他,他还问别人,你们找我干吗。

反正好赖是把婚结了。

2. 求索于朱圣人

结婚一年之后,他带着娘子回自己家,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书生,就结伴同行。

王阳明向这个书生倾诉了自己的梦想和困惑,书生告诉他去看朱圣人的书。

朱圣人指的就是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基本的哲学观点就是“格物穷理”和“存天理,去人欲”。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里,“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那为了得到“理”就必须“格物”,怎幺格?格什幺物呢?理学的另两位代表人物,二程,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日格一物,终会融会贯通。也就是说格啥都行,竹子,黄牛,树木,小草,都可以拿来格。

另一方面,人的私欲会阻碍人探寻“理”,因为私欲会蒙蔽人的心智。所以要想求得“理”必须去掉人欲。所以,理学强调“去人欲”。

3. 与朱圣人渐行渐远

看了朱圣人的书,王阳明开始格物。

最有名的就是“守仁格竹”。

公元1489年,王阳明格物,选择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风吹雨淋日晒无阻,可是最后他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

王阳明开始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之说产生怀疑。他领悟到,如果向外物探求得不到“理”,那要向哪探求呢?

其实答案很明显,向外不行,那就只能向内了,内是哪里呢?当然是人的心了。

其实王阳明已经开始接近他的最终学说了。

另一件事对他也影响很大。

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是状元。王华看王阳明整天混迹于佛寺道院,心里很是不满,就给王阳明下了命令,你想做什幺圣贤我不管,但你必须给我考取功名。

王阳明答应了,可是没想到考试落榜了,而且是一连两次落榜。

落榜后,王阳明很苦恼。可是苦恼了没几天,他领悟到,考试落榜只是小事,为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苦恼,实在是大错特错。

那幺既然功名这种身外之物是小事,什幺才是大事呢?

身外之物是小事,那只有心内之事才是大事了。

不知不觉,王阳明又向“心学”迈进了一步。

还有就是一次与一个老和尚的对话对他触动很大。

王阳明问:“家中还有亲人吗?”

老和尚答:“还有老母亲。”

“你想她吗?”

沉默良久。

老和尚羞愧地答道:“怎能不想!”

王阳明震惊了,想念自己的老母亲有什幺可羞愧的!

于是王阳明对老和尚说:“想念母亲乃人之常情,你不须为此感到羞愧。”

老和尚用感激的眼神看着王阳明,然后,然后就还俗回家去看老母亲了。

这件事使王阳明认识到,“存天理,去人欲”可能错了,人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东西,怎幺可能去掉呢!

至此,王阳明悟道,“心学”产生也只差临门一脚了。

而这临门一脚竟然是刘瑾帮他的。

4. “心学”诞生

因为在上书中称呼刘瑾为“权奸”,刘瑾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阳明不仅和别的上书官员一样被廷杖四十,还得到额外奖励:被贬到贵阳龙场做驿丞。

龙场在今天贵阳修文县,现在修建了王阳明纪念馆还有阳明洞。当年的贵州,穷山恶水,地势险峻,莽荒之地。王阳明到达龙场时,上一任老驿丞跟他说,你不要和会说汉话的人打交道,因为他们都是土匪山贼,而苗人是好人,但他们不会说汉话。没有房子住,王阳明带着随从,几个人自己砍树造房子,还接近当地苗人,教他们汉话,和他们比邻而居。

驿丞是不入流,没品级的小办事员。

王阳明的苦闷与焦躁与日俱增,从人生赢家到一无所有,在最最恶劣、最最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以最强烈的方式感知到了“心”的力量的强大。这就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最后,公元1508年,石破天惊,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学”诞生。

王阳明在贵州创办了书院,比如龙岗书院,教化贵州当地民众,使他们脱离矇昧,得到知识礼义的熏陶。

时至今日,王阳明在贵州人心目中仍然是圣人,是恩人,是需要学习和颂扬的人。今日贵阳的城市精神就是“知行合一”,可见对阳明文化的推崇。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按照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不过,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

所谓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人的主观精神包含人的感觉、经验、意志、心灵、目的等,比如“有志者事竟成”“我思故我在”“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些观点都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而客观唯心主义,是把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客观精神包含上帝、命运、绝对理念等,比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理生万物”以及黑格尔哲学里的“绝对精神”都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经过这一分析,朱熹的“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王阳明的“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

朱熹认为“理生万物”,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由此可见,朱熹的“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参考文献:

[1]《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P10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