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美术课程作出科学指导,统筹规划了初中美术的教学方向,提出了众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理念,是新时期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依据。美术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发展和高雅审美情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标背景下,美术教师应坚持以美育人的导向,对教学进行优化创新,切实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原则

(一)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促使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最佳驱动力,同样也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动机。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一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美术教学应坚持注重兴趣培养的原则。根据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活动方式,美术课程可分为欣赏与评述、设计与应用、造型与表现、综合学习与探索四个模块,上述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开放性较强,能够使学生产生无尽的想象,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意愿,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保留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只要学生的创作和想象不受条条框框的局限,自然便能够形成浓厚的美术兴趣。

(二)加强审美能力培养

从美术的学习和鉴赏形式来看,美术属于视觉艺术课程中的一种,学生通过视觉对鉴赏对象进行观察,在形成视觉印象后通过心灵感悟和理解形象的含义。但多数初中生并不具备独立感知和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究其原因是学生审美能力不足。加强审美能力培养,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眼界,还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加强审美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方法。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素材,教师应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在不断积累和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重视创造力培养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创作过程。学生是否完成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内化,都需要通过学生创造力的表现进行判断,而判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创造力是学生基本能力的最高表现。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不要以固定的形式和标准要求学生,而是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创作个性化作品,画出内心中的真实世界。在没有条条框框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空间更广。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教学

在美术课堂中,现代多媒体技术是高频率投入使用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其动态直观的优越性为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步提升。多媒体技术能够带给学生各个感官上的冲击,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且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平铺直叙、静态的文字和图像以动态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从教学方法来看,多媒体技术灵活性更强,能够重构传统美术课堂中单向传授的课堂模式,对教学进行全方位优化。

1.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在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成为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向,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材中的内容以视频、图像、音频等方式动态直观地呈现出来,相较于静态的教材,多媒体技术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上吸引学生,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也需讲究方法,倘若直接播放视频素材,缺乏相关铺垫,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观看视频后兴趣迅速消散这一现象。教师应做好铺垫工作,通过铺垫将学生的兴趣留在课堂中。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为例,在“美术是个大家庭”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本节教学目标为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类别艺术作品的特征和功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确定好铺垫方式,如通过提问进行铺垫是一种有效方法。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美术的主要门类,并设定1分钟讨论时间,在时间结束后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说出自身了解的美术门类,教师则将学生的发言一一记录。在举手发言完毕后,教师便可通过提问进行铺垫,如:“同学们,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就有你们想要的答案,同学们在观看完毕后将答案写在纸上,并说出你最喜欢的一种美术门类。”以此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此时教师便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按照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的顺序进行播放,并通过视频详细展示每个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绘画门类中,视频可分别展示按照工具材料分类、按照表现题材分类、按照功能用途分类的各种类型的代表性画作,使学生在丰富的画作展示中流连忘返。学生只需认真观看视频,即可轻松总结出美术的四种主要门类,在后续学生说出最喜欢的美术门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并以此为由进行不同门类美术的学习,以此既营造了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2.拉近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由“教”与“学”两部分组成,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可替代的主体。新课标中提出的众多理念和要求都需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落实。在以往教学中,教学内容侧重于认知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育,教学过程偏向于单向传授,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较为被动,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磨灭,而且与教师之间也会形成隔阂和距离感。而师生双方作为课堂中平等的主体,隔阂与距离感显然不利于新课标的落实,更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度进行。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此逐步拉近师生关系。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为例,在“精美的报刊”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分别为学生演示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分割、对比与调和等版式设计基本法则,随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各小组合作设计报刊。在各小组设计过程中,教师与各个小组的成员探讨报刊设计的思路想法,为各组学生提供关键点拨,由此在交流与亲身参与中拉近师生关系。

(二)自学释疑,倡导自主探究

新课标倡导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美术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质疑。

1.创设教学情境,驱动自主探究

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具有一定阶段性,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仍旧以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为主要认知和思考方式。美术课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学生虽然能够直观感受到大部分美术作品的美,理解多数美术知识的含义,但发展的局限性使多数学生无法感受到美术作品蕴含的内涵和情感,同样无法独立感受美术作品中美的形式,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仅仅是作品表面带来的冲击,“好看”是学生对于美的普遍释义。情境教学法指将教学内容以形象化或带有情绪色彩的方式呈现,这不仅契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征,还能够使教学更具有层次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为例,在“盛情邀约”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创设“校园艺术节”情境,假设学校要开展艺术节活动,学生需要制作请柬邀请朋友观看。在情境创设完毕后,教师可在情境中留下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如“请柬中包含哪些要素?”“各个要素如何编排更加合理?”等,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便会思考请柬中都需要包含哪些内容,各个要素如何设计更加美观等问题,并开始探索。为进一步凸显情境氛围,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校园艺术节”的海报,以此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自主探究中。

2.进行任务学习,把握学习规律

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便经历了长时间的美术学习,但侧重于基础,彼时的学生同样不具备自我建构认知的能力,并未掌握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内涵确立了课程目标,从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方面内涵来看,无论是哪方面内涵,都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探索的能力。因此,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探索中把握美术的学习规律,掌握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为例,在“春天的畅想”的教学中,为传授给学生淡彩写生的方法,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循序渐进的任务,通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景色绘画的思路和规律。在学习开始前,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富有层次感的高清照片,如盛夏时节校园中的桂花树开了,树枝上点缀着绽放的花朵,地面上洒落着些许脱落的花瓣,从树与树的间隙中可看到校园的教学楼。在教师展示图片后,可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如:①观察图片,区分图片中的近景、中景和远景。②找到主体景物,并思考画面中要素的取舍。③用铅笔画出景物大体轮廓。④通过线条修饰图案,描绘出物体的明暗关系。⑤渲染上薄而透明的水彩色。

在任务的引导下,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绘画,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画作进行合理点评,对学生的优秀之处进行褒奖,不足之处进行示范。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总结绘画的大致步骤,使学生了解景物画观察、分析、构图、修图、上色的创作顺序,进而将知识与技能内化于心,把握美术的绘画规律。

(三)设计实践活动,培育核心素养

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由此可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核心素养并非指某项能力或专长,而是学生多方面的品格、能力、素养的总成,是美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艺术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方面内涵,每一方面的内涵都相对独立,但又互为一个整体,各个核心素养间具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关系。其中审美感知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符合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条件的审美感知素养,其余素养方有发展的空间。艺术表现是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能力总成表现,同样是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基本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统领上述三种核心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教师精准认知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核心素养各个内涵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才能有效、正确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美术学习中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而部分教学内容通常只能满足学生部分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相比之下,实践活动更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为例,在“手工书设计”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开展“书中的古城镇”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古代城市建筑,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具备实地观察古城镇的条件,则可将3~4名学生分为一组,利用周末走访古城镇进行实地考察。倘若不具备实地考察条件,学生同样可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图片和纪录片资料进行观察。在观察完毕后,学生应选取其中最喜爱的元素,将其融入手工书设计中,并完成手工书制作。本次实践活动融入了我国古建筑文化,古建筑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美术文化。学生在观察古建筑、提炼古建筑美元素时,审美感知素养得到发展;在将古建筑融入手工书设计时,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得到发展;在制作手工书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得到发展;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古建筑文化的感悟不断加深,文化理解素养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探寻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总之,新课标的众多理念都围绕着学生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塑造、培养人的作用,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发展,以此发挥美术课程以美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泳洲.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及其策略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2(17):181-183.

[2]黄泽周.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的教学策略[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19):12-13.

[3]范海峰.思维创新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21,4(10):111-112.

[4]郭吉松.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4):95-96.

(作者单位:新疆巴楚县第二中学)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