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慧

摘 要:建构读写结合的高中语文课堂,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立足读写结合课堂的建构意义,结合教学经验,从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力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实现读写结合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核心素养

在新时期,培养什幺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指出了新的方向。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读写能力不足的问题是大量存在的。就语文核心素养而言,其包括语言、思维、审美等维度的内容,无论哪一个维度的发展,都离不开读与写,可以说,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平台。因此,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想解决现存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将读写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我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这样结合读写。

一、强化语言建构与训练

读写是学生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主要渠道,有利于学生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要想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平台。读写结合则满足了此要求。因此,我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以阅读文本为切入点,细细分析,找出极具探究性的问题,借此点燃学生输出语言的兴趣,并对学生表达的内容进行点评,从而使学生输入有价值的语言。

以《再别康桥》为例,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高一就需要学习的。正逢学生挥别初中,进入高中时期,学生的心境与作者有着相似之处。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把握学生的学习时机和心境,组织了以“再回母校”和“告别母校”为主题的讨论活动。比如,在“再回母校”讨论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初中生活,说一说自己在初中生活中遇到的好玩的事情,或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谈一谈在初三结束与往日的师友相分别的心情。在已有生活经历的辅助下,学生会获得丰富的自由表达的素材。而且,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进入怀念师友、感恩老师的场景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如此为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字语言,感知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阅读和自主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读写结合,尤其在阅读中汲取作者的写作经验,为表达情感和认知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离不开思维的培养。受人生经历、情感储备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会对其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认知和理解文本便于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从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锻炼其语文思维。

以《鸿门宴》为例,该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清文本中所展现的人物关系,并根据宴会上的座次制作出人物尊卑关系。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如果教师单纯地从教学目标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是难以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的。故事的发展是以人物及其行动为中心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此为基础,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自读文本,找出涉及的人物,勾画出描写这些人物的语句,分析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在这样的学习任务驱使下,学生会自主地使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边读边思考,锻炼思维,建立对人物的认知,把握文本主要内容。而且,在勾画文本的时候,学生会潜移默化地积累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和方法,为在写作活动参与中书写人物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打好了写作基础。

三、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无论是在文字语言,还是在篇章结构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教师要学会打破语言文字的限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背后,挖掘其中蕴含的美,从而在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我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以情感为切入点,引动学生在读写中学会鉴赏美。

以《雨巷》为例,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我立足文本中描绘的场景,精心地制作了PPT,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PPT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细雨朦胧的画面中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走进具体的场景,朗读文本,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感受到那丁香般姑娘的美好。如此教学,不仅降低了阅读难度,还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知到了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有利于在写作中抒发真实情感。

总之,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多样活动体验中,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锻炼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为养成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强.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J].读写算,2018(36):128.

[2]金建勇.高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18(1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