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翻译史的源头是佛经翻译,而西方翻译史则始于另一部宗教巨着——圣经翻译。在中西翻译史上,如何翻译宗教文献至关重要。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虽然在具体内容、翻译分期、信徒和对应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两者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意译相结合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对比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旨在探求宗教类文献翻译中的共同特点。

关键词:佛经翻译;圣经翻译;相似性;差异性

一、 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的差异性

1. 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创立阶段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代表人物有安世高和支谦;初步发展阶段是从晋代到隋朝,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鼎盛时期是唐朝,以玄奘、不空为代表人物;最终,逐渐结束于北宋。

佛经翻译最开始是根据西域僧人的梵语口授,在另找一人译为汉语后加以润饰。译时多采用音译的方法,这样的译本文字朴实简单,旨在传递佛经源语面目。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又有了双语人才,即精通汉语的印度高僧和熟练掌握梵语的中国高僧,内容和形式随之有所改变进步,但仍偏重于直译。东晋道安力求直译,主张保留原文内容与形式。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则主张意译。无论是从译作数量还是翻译成就都无人能比的佛经翻译大家三藏法师,虽然他未明确表示采用的是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但根据其译文水准,普遍认为他做到了将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

2. 圣经翻译

圣经翻译是西方翻译史的起源。其走向经历了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的过程。因为那时的译本大都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所以存世作品极少。据《西方翻译简史》上记载,公元前3~2世纪的《圣经·旧约》是最早的圣经译本,其是由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而成的,后世也叫《七十子希腊文本》。他们在翻译的时候追求译文标准正确,因此其译本用词不加考究,晦涩难懂,不易理解,跟当时的希腊语有较大的出入。但是此译本特别完整准确地还原了圣经原籍的内容,所以其教徒一直将其视为经典的圣经译本。

西塞罗是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主张支持活译,反对死译。西塞罗打破了翻译只限于实践而不涉及理论的情况。特别是他提出的“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员”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的译法,确定了后世探讨翻译的方向。译者无须逐字直译,但应当保持原作总体的风格和语势。

圣哲罗姆翻译了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西方古代的翻译家中,圣哲罗姆的翻译方法最为系统。他认为翻译不能死扣原文,最好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但在翻译圣经时,他主张不能一概采用意译的方法。因为如若对圣经原文的句法结构有了任何改动,就会影响圣经的深刻教义。圣哲罗姆其实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互为补充的,并在实践中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二、 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的相似性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虽然在内容、时期、信徒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具体方面有所差异,但却有着相似的翻译理论。

1. 倡导直译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在开始的时候大都采用几近死译的方法直译,这点和西方圣经的翻译非常相似。在最初翻译佛经的时候,译者们不对梵语加以修改就译成汉语,不加解释,有时还会有音译的内容,这就造成这个时期的译文很难让人理解;西方最早的圣经译作《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也采用直译的方法。起初中西方译者翻译各自宗教典籍时,往往对文本逐字逐句的翻译,在用词及其顺序等问题上死译,虽然可以规避翻译者在翻译时主观臆断,但是忽略了译语本身的语言形式和用词习惯。

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之所以都是以直译为主,是因为译者对待宗教经典怀有虔诚的态度,相信原作的每个字、每句话都蕴含“深刻教义”,翻译时如若稍有改动,怕是对宗教权威的亵渎。此外,语言功底的欠缺也是当时主要采用直译方法的原因之一。当时多数主持宗教典籍翻译的人员并非专业译者出身,当他们无法找到匹配源语的译入语,就会采取音译法或直接保留原文的句法结构进行直译。

2. 倡导意译

译者们不断提高积累翻译经验,逐渐跳出字字对译的束缚,强调整体意义的传达。意译的代表人物鸠摩罗什,主张“曲从方言,趣不乘本”,即用婉转曲折的汉语翻译佛经,但切不能改变原意,达到辞旨流畅,声韵俱佳的效果;而圣经翻译中多用意译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认为在翻译时遵循通俗明了的原则,采用大众能听懂语言,为的是让广泛大众读者能够知晓明白译文。

之所以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佛经、圣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受众人群是普通的老百姓,因而需要使用大众能听懂的简单流畅的语言。翻译这些宗教经典为的是让教义被普罗大众所通晓,而直译很难达到让译文明晓易懂的效果,所以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开始逐渐倡导意译。

3. 直意译结合

我国佛经大师玄奘精通梵语、汉语,又深通佛理,翻译佛经出口成章,只要记录下来即可成稿。故玄奘并不区分是忠实原文还是以意思为主,能直译时直译,能意译时意译。1611年《钦定本圣经》并不刻意拘泥原作,译文质朴肃穆、保存了原文的美感与风格,声韵俱佳,体现了英国本土民族语言的风格。

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无一例外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意译结合的过程。越来越注重译文的准确传达和译本的可接受性,而不是固执采取某一种翻译方法,根据译作的受众,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翻译的方法,意译与直译也没有那幺严格的区分。

三、 结论

通过对比中西方两部经典宗教文献的翻译过程,发现二者都经历了从最开始的字字对应,再到为了使大众所理解而注重译文语言通俗易懂的意译,到最后的直意译相结合,依据特定情况而选择适合的直意译方法,我们可以发现看似毫无关联的佛经与圣经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很多共同点。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局势,使得翻译活动更是将彼此紧密连接起来,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交流会更加便捷,加速促进世界翻译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王伊君.佛经圣经翻译之比较[J].语言研究,2015.

作者简介:

杨晓雨,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