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所谓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本质意义在于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利用地理思维去观察事物,然后运用地理学技能去解决各类问题的地理技能。这里所要求的主要地理技能包括四个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尤其是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一个重中之重的地位上。

关键词:深度教学;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技能;对比分析;地理现象;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无论高考还是中考,地理试卷中完全记忆性的考题越来越少,而要求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处理并提出解决措施的题型越来越多,这类题型大量出现的目的就是针对学生地理技能进行考查,现代地理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希望学生能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就不应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层面,而要注重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所谓深度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透过表层的知识重难点学习,进入知识体系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体验知识内涵的实际价值,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教学如果能切实贯彻这一原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极大的帮助,下面我以地理必修三中流域综合开发中的案例教学为例来探讨地理深度教学的应用体现。

本节案例教学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以下三点:1. 分析流域发展的自然背景;2. 进一步分析流域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3. 探寻发展方向,探寻综合治理对策。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探讨深度教学应如何体现。

一、 分析流域发展的自然背景

根据案例提供的文字及相关的图表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整理出田纳西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和矿产资源的蕴藏条件,并且把以上自然条件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因素加以分析对比。例如多山地、地势崎岖,不利于航运但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这一层面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有效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对知识点进一步进行分析推理,使学生真正学会分析自然背景并了解其对区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因为这才是我们进行自然背景分析的最主要的目的。如何实现这更深层次的目标呢?对比分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例举另一条流域与田纳西河进行自然背景比较,并分析彼此异同点。当然例举的河流应与田纳西河的自然背景差异较大,这样学生才会深刻的感受到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由于田纳西河地处山区,所以我们可以以亚马逊河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在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等方面的异同点,并对彼此的利弊条件进行分析,最终分析彼此的发展方向有何异同。在这一组对照组的比较过程中,航运价值的体现,成为教学中的亮点,田纳西河因地势崎岖流速快、受气候影响水量变化大,航运价值不高,亚马逊河虽然地处平原流速缓慢,水量丰富,却因为人口稀少,同样航运价值不高,两者对比,使学生明白区域发展方向受到其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不能把分析自然背景作为最终目标,而要让学生明白分析的目的是什幺。

二、 进一步分析流域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

课文将不同时代人们对田纳西河的流域开发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这一节主要分析的内容有两个方面:1. 主要的经济活动:工业和农业;2. 开发带来的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例如19世纪后期当地的炼铜企业排放大量SO2,形成酸雨,为获取炼铜用的木炭,破坏植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许多生物消失绝迹,这些不合理的开发方式使得田纳西河流域在20世纪30年代初成为美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这部分知识点我们通过思维导图,因果连线方式进行整理表述,效果不错。

当然这一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我们必须抓住重点,那就是通过田纳西河的开发现状、存在问题,要使学生了解流域开发有哪些常见的方式,同时还要注意可持续发展,要学会因地制宜的开发方式。这一环节的深度教学我们注意两个要点:1. 流域开发方式在河流的上、中、下游的区别。由于河流的不同河段水文特征不同,流速、流量不同,故而开发方式有所区别,并由此归纳一些基本规律:上中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的航运价值高,故而开发方式分别以建水库和发展航运、修建港口为主。2. 流域水文特征受当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有可能出现同一河段,但自然条件不相同的情况,故而要注意到典型特例。这里我们引用了一道典型例题:

刚果河是世界上第2大河(按河水流量计算,不是按河流的流程),按理说流量那幺大,河水携带的泥沙应该是很多的,但为什幺刚果河下游没有形成三角洲?分析原因:

1. 地形的影响。

(1) 刚果河流经地区主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河水从山地流出后,就直接注入刚果盆地了,流速变慢,河流上游所携带的泥沙都沉积在盆地里了,从而使河流下游带到大海的泥沙很少,所以没有形成三角洲的条件。

(2) 刚果河从刚果盆地流出后就直接注入大西洋了。由于出了盆地,到海洋还有300~500米的落差,但这个落差也就在几百千米内完成的,因此河流下游的流速非常快,不利于河口处泥沙的沉积。

2. 植被的原因

刚果河流经地区大部分为热带雨林带,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河水带走的泥沙相对要少一些。

3. 地质原因

刚果河口的地壳运动十分迅速,而且是呈规则的向下运动,也就是说,刚果河口一直在下降。地壳的下沉运动使得刚果河口的泥沙随之下沉,形成三角洲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这道例题放在这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的表现。虽然例题中主要表述的只是刚果河下游的环境特征,但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使位于不同地区的河流有了自己特有的水文特征这一点,使学生透过表层的知识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三、 探寻发展方向,探寻综合治理对策

这一环节课本主要介绍了田纳西河流域的梯级开发,提到了开发利用的方式的同时强调了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河流开发方式对区域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例如: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课文同时例举了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利用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作为对照组,提到达令河修建水库对流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两河对比使学生了解合理的开发方式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本环节的深度教学重点同样有两方面:1. 同样的开发活动在不同的自然背景下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同样是修建水库,由于田纳西河流域降水充沛,河流水量丰富,水库修建对河流下游水量的影响较少,带来的有利影响较大;墨累—达令河流域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少,河流水量小,修建水库带来的不利影响较大: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水位下降,生态环境被破坏,极度干旱时,就会出现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现象。这样的对比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合理的开发活动一定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这句话的内涵;2. 由于这两条河流的开发方式都提到了水库的修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对比的方法,把水库修建后对流域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归纳总结,比较过程中可以强调在库区和流域下游的影响有何不同之处,进一步锻炼学生看图、用图的能力。

最后教师强调对区域的合理开发应该遵循整体性、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原则,任何地理现象的形成都不是单一的个体,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决定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深度教学使学生不再仅仅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林颖,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建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