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智能化人才培养之路,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综合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建议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金钱、网络及外来文化等多方面的诱惑对小学生的冲击较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可以塑造正确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小学生来说,是直接影响到学习成长的关键基础。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行科学的、有效的模式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教程中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形式和课程内容,较为接近实际生活,因此,课程教学需要科学指导,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成长情况进行设置。但从目前小学与品德课程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 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得新课程教学理念无法实施

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对新教材的分析研究不够透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动手操作能力,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墨守成规,在课堂上以播放短片、电影,或者照着材料内容死板地讲课文来结束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处在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得新课程教学理念无法实施,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 陈旧的教学内容设计缺乏新意

目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就是许多教师将陈旧的故事在课堂上反复地讲,并没有结合当下的社会事例和身边的事情来进行讲解,虽然可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小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是差强人意的。因此,陈旧的教学内容设计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中的推陈出新。

(三) 教材设计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品德教育和社会日常生活相关,主动引导学生树立责任心,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社会的同时,做一个有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爱心的人。因此,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教材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不合理,不能与社会实际实例相结合。陈旧的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课外实践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从而丧失学习动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 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的有效性途径

(一) 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比较枯燥乏味,所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多元素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性与求知欲。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摒弃陈旧教学观念,搭建生活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到新事物不同的价值,通过采取新思维、新内容、新方法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培养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自由发言”“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内容的平台,拓展有效运用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空间,开发设计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同时,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评价体系,对学生参与实践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领受经验教育的生活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确立正确的认知。

(二) 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设计内容

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在设计上,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关联,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内容应该拓展学习空间,合理利用课堂资源,科学地有效地开发生活资源,在有效结合资源的拓展中,根据教学方向,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个人爱好、性格脾气等情况,根据了解设置模拟课堂内容的设计,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和学习兴趣。如;在进行《购物有学问》教学时,设置情景教学模式,还原“模拟超市”的体验环境,让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体验实践中,学习和认识购物带来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这样的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能力,提高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合理设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教材只是起参考与指导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坚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新课程为教学标准。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实时联系当下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灵活制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除制定准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还要求教师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是至关重要,应该在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层次性、针对性的实施下,规范行为准则,同时贯彻落实注重教学目的性与满足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需求。换句话来说,只有合理的科学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程在每个阶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 结束语

作为综合课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进行课程优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和独立生活的习惯。教师要在改变教学模式过程中完善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在自身教学中不断发现不足之处,从而通过钻研与改进,不断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曹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93+98.

[2]郝雪鉴,安美红.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62-63.

[3]黄雅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119.

作者简介:

戴黎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