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相较于沿海城市,内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水平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近年来,媒体相继报道了各种有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新闻,本文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一些本人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解决对策

我国社会处于发展转型时期,农业现代化程度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农村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改变生存现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由此引发各种难以解决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生教育现状

1. 缺乏父母陪伴辅导,学习成绩落后

由于城市里的入学户籍限制和高昂费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乡让孩子的父母负责抚养。但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留守儿童的祖辈很少有人受到过高等教育。当孩子在做课后作业遇到问题时,往往得不到长辈的有效帮助。同时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和父母分离,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在课上变得消沉,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课堂知识没学好导致学生难以完成课后作业。这样,学生因为父母离开而无心学习,又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了本应该来自父母的辅导,课后遇到问题时难以得到有效地帮助。如此学习环境下,产生了一种不断的打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的恶性循环,一些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2. 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内心对亲情的渴望加倍放大,更加希望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当儿童长期处于这样的渴望被爱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沟通和疏导时他们会产生自卑、敏感、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因为有被父母遗弃的感觉而产生怨恨的情绪。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十分不好影响。通过大量的研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果: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能独立处理,而是希望通过别人的帮助来解决遇到问题。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帮助而羡慕别人。面对这样的现实,父母也往往会产生对孩子的负疚感,希望通过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上形成的问题,反而使留守儿童受金钱影响,内心对拜金主义产生认同。

3. 缺少自我保护教育,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少数民族的留守儿童由于很小就和父母分离,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在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监管的条件下,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往往没有保障。社会新闻中,经常会有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监护人保护和不具备安全意识而死亡的报道。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留守儿童还容易受到来自他人的人身伤害,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比如:我国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并不完善,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老一辈相对保守,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在学校性教育也往往是被几句话带过,这样,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缺失了。而一些非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侵犯,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 很难实现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协同管理

在这个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家校合作,协同管理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要。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便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共同教育好孩子。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外务工,教师很难与学生家长沟通,达不到协同管理的目的。

二、 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 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后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制进行完善。政府部门在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同时,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监督机制,以保障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在招收教师时,教育部门应该把英语、音乐、美术等科目教师的招收重视起来,以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教育部门还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推动教师有针对性的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用学校教育弥补他们的家庭教育的不足。

2.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形成良好教育模式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片面的归属到家庭、学校、社会其中之一,青少年的教育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影响的。当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时,很难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构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机构,在肩负起教育责任的同时,还应该与家庭和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把三方面的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在家庭方面,学校应结合学生家长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宗教信仰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进行探讨,摸索出教育每个留守孩子的最佳方法。同时,向家长宣传社会上的教育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他们提高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留守孩子树立榜样。在与社会沟通方面,学校应积极地与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村委会、当地派出所等机构交流沟通把这些机构联合起来协同家长共同构建有助于少数民族留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促进数民族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 教师给予关爱,具体承担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

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最多与他们接触并进行直接交流的人不是他们的父母而是教师。基于此,教师要多注意学生的状态,随时给予他们关心。一旦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与他们沟通谈心。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留守儿童以鼓励,课下尽量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每逢过节可以把他们叫到家里,让他们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各界人士所共同期望的。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与学生家庭进行积极沟通的同时,还要尽力发动社会上的力量,在各方面条件的帮助下,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吴霓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陈婷.近十年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3(6).

作者简介:魏红艳,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天祝县石门镇石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