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训练、情感陶冶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语文是学习所有科目的基础,而汉字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部编教材的使用,语文学科对汉字文化的学习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初中教师要重视汉字教学,采取多元化、高效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

从某种角度来讲,语言文化象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其中,汉字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文字之一,主要是以“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来构成字词,赋予语言丰富多彩的含义,所以也有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文字”。归根结底,汉字的音、形、义都有深厚的含义和渊源。就当前来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的躁动期和叛逆期,很多学生一味地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在语言文字上也寻求与众不同,他们会盲目地模仿一些网络用语、火星文等,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这不仅会曲解汉字,还不利于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寻求一些有效、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深刻地领略汉字文化的丰富含义和深厚底蕴,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准确掌握汉字结构,科学讲授汉字内涵

汉字主要就是为了表情达意,每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结构。在具体展开汉字教学时,每一个汉字的构形都为其提供了相应的解释。初中语文教师在汉字教学活动中,可以带领学生准确地把握汉字的结构,然后从结构去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字的内在含义,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一箪食,一豆羹”,我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时,很多学生都能很快地理解“箪”的含义:它的偏旁是竹字头,指的就是一种用竹子做的盛饭时用的器皿。但是,当我让学生理解“豆”这个字的含义时,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一种豆类的食物,大部分学生只能照搬注释告诉我是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但不理解它为什幺解释为盛食物的容器,这和学生所熟知的现代汉语是大相径庭的。于是,我向学生展示了提前准备好的“豆”字的甲骨文,它甲骨文的外形很像一个高脚杯一样的碗,在这个字的最上面还有一横,看起来像极了碗上的盖子,所以根据它最原始的形状,通过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里的“豆”字其实就是一种储存食物的工具,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豆类。通过呈现“豆”这个字的甲骨文,学生对它会有最直观的认知,同时通过感官记忆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点,相比传统的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明显更胜一筹。因此,科学地讲授汉字的结构及其内涵,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汉字。

二、深度挖掘成语典故,积极探寻汉字文化

成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固定的说法和固定的形式,表示了特定的含义。初中所学的很多成语大多数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典故或者故事。它具有丰富精准的含义,有的直接表现在字面,有的则隐藏于汉字之中,它还具有非常严密的结构,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改变词的顺序,多以四个字出现,也有三字和多字的。总之,它体现了汉字文化的丰富含义。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成语,并带领学生去探寻其中的汉字故事和文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一文,里面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为了国家尽力地奔走劳苦,直到死了才能停止。在这篇文章中,也是诸葛亮的自白,表现了诸葛亮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拼搏到底的决心。到后来,这个成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再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中有这样一句话“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话延伸了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扑朔迷离”。在《木兰诗》中,它表示很难分辨清楚兔子是雌的还是雄的,到后来就被用来形容事态错综复杂,很难辨认清楚。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就像这样从经典文章中摘取的成语非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探寻汉字文化的兴趣。

三、深入开展阅读教学,加强汉字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提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重要汉字的理解。随文识字就是指教师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时,有效地融入汉字教学。特别是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展开。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试着去理解字词,也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上课时,教师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更深层地挖掘汉字的含义,领悟汉字的强大魅力。

例如,我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这篇课文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三个字的真正含义,即“爱”“孝”“熬”。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文章的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这句话中“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了我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如今,血脉相连在一起就构成了生命的整体。现在,我和妻子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我们走得很小心,因为我的母亲非常瘦弱,经不起任何的摔碰;儿子还小,是我们的希望。在这里,作者含蓄地点明了中年人的责任: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小小的一家四口,投射的是千千万万的家庭。深入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深沉的爱与责任。因此,教师想要学生对汉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必须将字词带入文章中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含义,才能更好地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

四、精心设计文字游戏,激发文字运用兴趣

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文字游戏,如飞花令、行酒令、对对联、猜灯谜等,现在也有很多文字游戏,如脑筋急转弯、猜字谜等。有趣的文字游戏不仅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的文字游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汉字文化的欲望。

比如,我在教学时讲到有关年龄的内容,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乾隆五十年,他在乾清宫宴请一些长寿的老人,历史上称之为“千叟宴”。其中有一位141岁的老人,乾隆皇帝便以之为题说道:“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思考后对道:“古稀双庆,更添一岁春秋。”此时,我向学生提问:“乾隆皇帝所说的‘花甲是多少岁?”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得出:“这位老人是141岁,三七可得二十一,用141减去21正好等于120,这里说花甲重逢,那幺用120除以2正好就是60,所以这里的花甲指的就是60岁的老人。”接着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又明白了这里的“古稀”指的是70岁的老人。通过这样一个文字小游戏,学生明白了“花甲”和“古稀”分别代表的年龄。紧接着,我又提问:“那你们这个年龄该用哪个词呢?”学生的求知欲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再告诉他们答案,并且拓展一些古代汉语里表示年龄的词语。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掌握得又快又牢,这就是文字游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成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多设计一些文字游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识和视野,还有效激发了他们运用文字的兴趣。

总而言之,作为我国语言密码的文字,它是我们中华儿女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学好汉字、了解汉字文化、传承汉字文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去探究汉字文化,并有意识地融入汉字文化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地提高他们运用汉字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