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解学情,有效运用教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时、合理地评价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些都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什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做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值得我们研究。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工作实践,谈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 了解学情,有效运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胸中有竹,方能画竹”。要取得好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况,还要熟悉教材和课程标准,才能确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设计有效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一) 充分了解学生,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了解学生,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还不能很长,因此他们仍然适用于被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学习,而且只有这样,他们对知识才能保持高涨的兴趣,才能得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2.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和认知水平。学生的知识范围有大有小,认知能力有高有低。客观、充分考量学生的情况是做好教学设计和准备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前用一定时间去了解学生,按照三维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电子小报的制作》教学中,集体教学目标是:利用WPS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对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围绕主题设计并制作一份版面布局合理、美观、明快,色彩搭配和谐,有个性的小报;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要求能根据主题,参考模板设计制作出一份布局合理、版面较美观的电子小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求能在给定的模板中插入图片,会文字修饰,做到图文混排,能制作一份完整的电子小报。这样,通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不但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还可以让他们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 熟悉课程标准,灵活、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此,灵活和创造性地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比如《初认WINDOWS》这课,学习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时,我发现每个班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改变桌面背景,玩玩屏幕保护程序。许多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似懂非懂地跟着随意设置,课堂顿时一阵哄闹,几乎失控。这给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见此情景,就把教材中没有的这些内容拓展来教,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懂得了每项设置的含义,并自觉纠正自己在随意设置时的错误,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生剂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学好新知识的动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合理创设教学情景,能激励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例如我在上《果园丰收日——“直线”工具》这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通过一首古诗《食荔枝》引出后,播放一段荔枝丰收、果农们兴高采烈采摘荔枝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爽甜的荔枝是我们岭南的佳果,体会丰收的喜悦,这时,木棉仔跳出来说:“可是,荔枝树太高了,摘不到,怎幺办?你能帮助果农吗?”看到这,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画个梯子,帮助果农采摘荔枝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直线工具的使用,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而且常用常新,不仅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更要有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让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一)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比较沉闷,课堂缺乏生气与乐趣,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幺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很好地体现这种精神。例如在《制作电子小报》中,我为学生提供制作小报基本方法和步骤、素材,并展示多个获奖的优秀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分组的时候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一般4—5人,并选出组长,组长是通过自我推荐和小组成员共同推举确定的。各组自选主题,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合作小组成员的分工,各组组员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必须记录作业的过程,分阶段进行小组讨论,决定作业的进度。完成所有作业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评价,在这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状态,这既能培养学生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也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 灵活、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与“讲、演、练”等多种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明确指出: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我在讲《果园丰收日——“直线”工具》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我把教学的内容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设定成了几个合理的任务(任务一:画梯子——对应“一般直线”的画法、样式和颜色的选择;任务二:运用“直线”工具,将围栏补充完整——巩固“直线”工具的使用;任务三:画前轮钢丝——对应“特定角度直线”的画法;任务四:综合创作——综合练习,巩固提升),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认识冲突,并在自主学、合作学、教师辅导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学习、掌握、巩固新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对于基本操作课、应用软件新授课,采用“讲、演、练”教学法会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明显。例如《智能ABC输入法》这节内容是知识与操作紧密结合的,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使用计算机的经验不足,对于功能组合的控制键不够熟悉,因此更适合采用“讲、演、练”教学法,通过教师先讲解、示范,学习选择全拼输入法输入中文,再通过教师启发提示,学生自学智能ABC输入法。在此过程中,通过设置有趣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较、练习,让学生掌握中英文标点的输入。最后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与测试,不断巩固学生输入中文的知识与技能。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较明显。因此,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 及时、合理地评价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

新课程大纲中对评价的建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的确,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教学中的及时、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展示。可以采用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提供评价量规,每个同学可以全班走动,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评出优秀作品;小组与小组间互评,评出优胜小组;然后展示作品,让学生交流想法、做法和收获,在和别人的交流中他们的创作思维再次碰撞出火花,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在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陈炯然.小学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

[4]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修订).2008.

作者简介:朱文丽,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