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根据2017年《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尝试将批判性思维方法运用于古典诗词教学中。思辨阅读是批判性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而阅读古典诗词的“思辨性”,则从“细读文本、对比阅读、揭示内部矛盾”三个方面阐释其运用过程。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批判性思维;思辨阅读

一、 引言

何为批判性思维?

罗伯特·恩尼斯曾表达: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余党绪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具有价值性,还有工具性的一面,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和创新的现代人格,也可培养学生追求事实、逻辑和情理相统一的思维技能。而尊重多元、合理主见,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精华。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方法并不是肯定或否定某种思想、理念,关键在于立论要合理,不能脚踩两只船、模棱两可,而要汲取不同言论的合理性,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这个思考、求证和结论的过程,正需要学生理性、反思的思维品质。

二、 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方法的依据

(一) 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提出,学生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里的阐发、评价、质疑、分析判断等关键词,是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方法的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中阐述了较为具体地要求,“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做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这里提到的阐明、阐释、比较及其相关要求,实际上也是对批判性思维方法引入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要求。

(二) 实践依据

就目前古典诗词的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着思维惰性和思维误区,学生打开语文课本时已进入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古典诗词都是优秀作品,只要熟背就算学好古典诗词了。一旦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学生的思维惰性就随之产生。这样的思维惰性不仅仅会导致学生思维缺乏质疑的思维习惯,更主要的是会让学生懒于思考缺乏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他们会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只需要听老师讲解“古典诗词好在哪里”就可以了,忽略了思考更具思辨性的问题: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何在?众多评论家如何评论这首古典诗词?以我自己的学识及价值观该如何评价这首古典诗词呢?联系现实生活又有何现实意义呢?长时期的思维惰性渐渐使学生失去了鉴赏古典诗词个性价值的思维能力。

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观原因是学生被动阅读,没有阅读目的,更缺乏思维训练,唯书唯上唯“权威”,意志薄弱,缺少理性分析与合理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客观原因是教师角色错位,代替学生做的太多,为了赶教学进度,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或所谓的“标准答案”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很难调动甚至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更是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什幺学生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其中一个原因是缺少鉴赏古典诗词的思维方法。教师没有深入钻研“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古典诗词的个性价值”,才能使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优劣、雅俗,学生更是适应了“你教我听”的思维惯性,无法积极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古典诗词教学中有必要引入批判性思维方法。

三、 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方法的策略

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是“思辨性阅读”。对于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的策略,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细读文本,打好“思辨”地基

细读古典诗词的切入点是多方面的,当然,最常用的还是以“想象、意境”和“品味语言”为切入口细读诗词。曾看过上海师大附中的沈冬芳老师上《月夜》的课堂实录,她是以“品味语言”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细读《月夜》中蕴含着的诗人深切情感的。

师:反复诵读之后,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师:刘勰《文心雕龙·知者》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披文入情就是从语言入手,抓住“情味词”去细细体味诗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那幺请同学们说说哪些“情味词”中蕴含着诗人浓浓思念情谊。生:“独”字,说明两人相隔天涯,妻子孤苦伶仃思念着丈夫。生:“遥”字,说明两人相隔天涯,“怜”字说明丈夫对妻儿的怜惜,更增添思念之切。生:“寒”字,清冷的月光照在妻子身上,她已经在月下良久,长时间思念着对方。

师:她用了“清冷”,为什幺是“清冷”的?生:夜色越深,天气越寒。

师:时间会让感情发酵,那幺妻子有没有意识到深夜、雾重、天寒呢?生:没有意识到。

师:“湿”“寒”说明妻子头发已被重雾打湿,手臂都冻僵了,可她却浑然不知,却一心思念着丈夫。那幺,什幺样的情境下会让我们忘我呢?生:专注。

师:想一件事非常投入,就会忘我。从常态来看,人都是自私的,自己先吃饱穿暖,但是对另一个人的爱和思念居然可以让人忘我,这是怎样深沉的思念之情啊!生:“何时”,蕴含着妻子对团圆的期盼,也有无奈。

师:分析得非常好!……

(二) 对比鉴赏,“思辨”诗词价值

俗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赏。对比鉴赏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别诗词在正误、优劣、雅俗、得失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将始终的故事及诗后的情趣传达给学生,既引其入胜又加深印象,只有学生有了赏优汰劣的基础,才能促使他们追求优、雅的心理及行动成为一种自觉,进而培养学生思辨阅读古典诗词的思维能力。以沈冬芳老师的课堂实录《月夜》为例。

师:请同学们说说《月夜》这首诗打动你了吗?为什幺?生:(教师雅雀无言)

师:那幺先请大家认真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哪首诗更能打动你?为什幺?

姑 娘

姑娘姑娘,你的脸庞,

在我心中,不用化妆,

你是美女中的王,也是又白又光亮。

你就是鸟中的凤凰,你的魅力无可抵挡。

你最完美你最漂亮,让我日夜为你痴狂。

《南乡子》

欧阳炯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生:《南乡子》更能打动我。现代诗感觉太直白,没有引起我无限遐想,《南乡子》较含蓄,且能引起我无限的联想。生:我也认为《南乡子》更能打动我。描写女子穿着打扮很精致。比如“皮肤如血脸如莲”使我联想到柔美、干净、纯洁的少女;“霞衣窄”使我联想到女子如彩霞般的衣服和窈窕的身材,这比现代诗要形象。

师:清人吴乔说“诗歌酿米为酒”,好诗讲求锤炼语言,不能粗制滥造,“泛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用图画来抒情,即便把“你最漂亮”“为你痴狂”喊上千万遍,也不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令人充满遐思,更动人心扉。师:那请同学们再对比一下《南乡子》与《月夜》,说说哪首诗更能打动你?为什幺?

生:我认为《月夜》更能打动我,虽然两首诗的表达都较含蓄,都能引起读者的想象,但我觉得《月夜》中妻子对丈夫深切思念的情愫更让我感动,妻子情感的专注让我很受感染。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太好了,大家给点掌声。

《南乡子》中只是对女子的穿着打扮作了形象化的描写,并未表现出女子内心中最打动人的感情。而《月夜》所写的“思念”并非一般的分离之苦。在战火纷飞的境况下,在丈夫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妻子杨氏一边担起养育儿女的重任,一边还心系丈夫的安危。杜甫并非被俘而是不得不与家人分离,北上延州投奔中央朝廷,是因为关注民生而承受与亲人“分离”的苦痛。妻子的思念越深,越能衬托出杜甫心系天下的人文情怀。所以《月夜》之美,美哉一往情深感人至深的“情感”和心系天下的人文情怀。

这节课堂实录片段中,沈冬芳老师通过《姑娘》《南乡子》《月夜》三首诗的对比鉴赏,使学生发现了《月夜》的美学价值。

对比鉴赏古典诗词可激活学生的思辨思维,打破学生对古典诗词固有的认识常规,能够辨析诗词的优劣、雅俗等差异,表达自己合理的有创意的观点,进而逐步提升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思维能力。

(三) 还原现实,揭示内部矛盾

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与想象有着天然的因缘:如果创作没有想象,我们几乎难以见到洋洋大观的美妙的诗歌作品,如果鉴赏缺少想象,我们几乎不能领略诗词的形象美、意境美。但解读古典诗词依然需要具体地分析力。“所谓分析,应该针对原本统一的对象,揭示出其和外部的矛盾和差异。”这里的“矛盾和差异”通过诗词中的想象画面与现实的生活逻辑相对照才能深入挖掘,进而推断出蕴含其中的诗人情感。这个分析过程就是学生思辨鉴赏的过程。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按照生活逻辑,春天来了,应该先是“江南草长”,然后才是“杂花生树”,草先茂盛,才是花开,但是诗中却是花已经开得“迷人眼”了,而草才仅仅淹没马蹄。这里诗歌中的画面与生活逻辑出现矛盾,抓住这一矛盾深入分析才发现,诗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骑马的人对浅草的瞬间发现的微妙惊喜,惊喜到何种程度,以至于把它看得比乱花迷人更精彩,尾联进一步表现诗人惊喜的举止。

再如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按照生活逻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更何况诗人还是乘船呢,抓住诗中想象的画面与现实生活逻辑的矛盾深入分析可推知,这是诗人为了表达归心似箭的强烈情感才这样夸张描写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辨性地鉴赏诗词,并没有破坏古典诗词的意境、语言、情义的美感,而是为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奠定了基础,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更具魅力,更具有传承的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许艳,甘肃省金昌市,甘肃省永昌县第四中学。